上市

  • 详情 企业数字化促进了资本跨地区流动吗?——来自上市公司异地设立子公司的证据
    资本跨地区流动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2007—2019 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年报文本和数字化资本投入等方式测算企业数字化水平,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企业数字化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设立异地子公司,加速资本跨地区流动。数字化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促进效应在民营企业、流程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竞争行业中更显著;同时,母子公司处于同一个城市群内部或母公司位于较大的城市时,这一促进效应也将更强。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主要通过降低各项交易费用、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等途径促进了资本跨地区流动。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对本地投资并不存在显著挤出效应,且跨地区投资增加了母公司利润,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加强。文章的研究为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微观路径。
  • 详情 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吗?——基于注册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本文以我国逐步推行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度为研究场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为研究方法,考察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完善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生产效率,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注册制的推行可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采用企业TFP不同测算方法、增加行业固定效应和重新筛选数据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注册制的实行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研发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注册制实行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行业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行业竞争度高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为了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要继续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鼓励企业务实创新。
  • 详情 ESG评级分歧与债务资本成本
    ESG评级作为ESG相关的研究和决策的数据基础,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之一便是ESG评级分歧,即不同评级机构对同一家被评级企业给出的ESG评级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ESG评级分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为例,提出了分析ESG评级分歧影响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方法的框架。 理论上,本文提出ESG评级分歧会让市场认为企业没有规范透明的披露ESG信息,其真实ESG表现偏离ESG评级所代表的水平的风险更高,市场会对该风险要求一个溢价。在实证上,首先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ESG评级数据,在控制了ESG评级均值、评级机构数量、以及其他企业特征之后,我们发现ESG评级的标准差上升会导致企业债务成本上升。第二, 我们利用政策冲击解决内生性。香港交易所在2018年进行了改革,增加了ESG披露的规范性,我们用A股企业是否同时在香港上市和是否在2018年以后的交乘项作为ESG评级分歧的工具变量,发现结论仍然成立。第三,在控制代表了评级机构构成的一个交乘类别变量之后,此时评级分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仍然存在,且相比基准分析变化很小。这表明本文的发现与评级机构的构成关系不大,而主要来源在于企业自身ESG披露规范性的差异。第四,我们发现企业向市场发出规范披露信号时,该影响变弱。当企业的ESG披露经过第三方鉴证或者是符合GRI标准时,评级分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都大为减少。 本研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首先本研究发现企业信息披露规范程度越高,该评级分歧对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就越低。因此,企业自身可以通过改善ESG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程度,来削弱这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利用政策冲击的分析表明,监管可以加强对ESG信息披露规范程度的强制要求,减少市场对不规范披露带来的ESG实际表现背离评级表现的担忧。 本研究对ESG评级分歧的影响提供了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的框架,为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详情 过度自信对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影响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落地,上市公司股份权责日渐规范,围绕公司股份所出现的权益融资、股权质押等操作日渐频繁,因而股权质押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意义也愈加重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行为金融学中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通过大股东增持后的业绩改善情况衡量过度自信,研究过度自信倾向对大股东股权质押决策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过度自信对于股权质押的选择、股权质押的频率和累计股权质押比率均有正向影响,而过度自信的程度越高,也会越倾向于股权质押,并且质押比率会越高。通过对股权质押样本的平仓风险进行研究,发现大股东的过度自信程度越高,股权质押中的平仓风险会越大。
  • 详情 国有注资能提高企业的ESG表现吗?
    国有股权对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探讨的热点,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较多的争议。使用2013-2022年的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和交叠双重差分估计方法,本文探讨了国有注资所带来的国有股权对企业ESG表现这一非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注资能够提高企业的ESG表现,且主要是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外部监督和内部治理水平等方式来实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注资后成为国有资本相对控股和面临较大市值压力的企业来说,国有注资对ESG表现的正向影响更大。本研究不仅为有关国有股权与非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争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还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双碳目标”的推进提供了启示。
  • 详情 新药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医药企业创新了吗? ——基于专利和医药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本文基于2015年我国关于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探究医药领域制度改革对于医药创新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药审改革大幅缩短了创新药的审评时长,显著提升了医药领域的创新质量,同时激励医药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药的研发,探索崭新的技术领域,并提升了公司的经营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更高、市场化程度更高、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更完善的地区,以及融资约束更高的企业,药审改革提升医药创新质量的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于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以及国产创新药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
    本文基于手工搜集整理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和 2007-2019 年中国 A 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地区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效应在非国有、小规模、行业竞争程度低、供应商集中度低、处于货币政策趋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期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加剧了企业信贷融资约束、企业经营风险和企业税负压力,进而减少了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缩短了企业商业信用的供给期限,并且降低了供给质量。此外,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企业商业信用供给被动减少,并降低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本研究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
  • 详情 公告溢价效应与资产定价:文本机器学习视角
    本文在中国股票市场中,针对上市公司公告文本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信息提取,研究了上市公司公告信息与资产预期回报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渠道。本文首先依据监督式训练方法构造了基于公告的文本情感词典,并以此为基础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公告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次,本文探究了公告效应的预测来源,并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基于机器学习的公告文本情感倾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股票收益,在全样本中多空投资组合的平均年化收益达到了 20.04%。公告效应在小规模、成长型公司中溢价显著;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的公告效应更显著。在对公告效应的来源分析中,本文发现金融机构关注度和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公告效应相对较弱,而散户投资者的关注度会加强公告效应。
  • 详情 网络安全治理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上市公司年报文本分析的证据
    网络安全治理已经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聚焦资本市场中的企业网络安全治理与金融风险,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分析上市公司年报文本,构建企业网络安全治理指标,实证研究揭示了网络安全治理和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安全治理可以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这一结论在更换解释变量、增加控制变量和《网络安全法》的颁布作为准自然实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企业网络安全治理降低了外界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从而降低了股价崩盘风险。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公司成长性较好、有形资产比例较低的公司更有可能重视网络安全治理。本文结论为企业网络安全治理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为企业网络安全治理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议参考。
  • 详情 破净溢出效应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本文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数据,结合2022年11月的理财产品大规模破净现象,研究了理财产品破净溢出效应对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理财产品破净溢出效应能够显著降低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同时也显著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如固定收益类、中低风险和开放式理财产品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金融传染或风险溢出效应并非破净溢出效应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理财子公司作为银行网络的外围节点,能够有效分散银行风险,而理财产品的全面净值化能够快速识别、度量和释放底层资产风险,从而降低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加强理财产品市场监管制度建设,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