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下滑

  • 详情 监管逆转与价值剥削——风险投资最终减持收益及影响研究
    风险投资在最终退出阶段取得的收益以及对被投企业的影响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空白点。通过对2007年-2017年A股新上市公司公开市场交易中大股东的减持收益进行测算,并对风险投资最终退出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风险投资减持可以获得比其他大股东减持更大的上市日至减持日的购买并持有异常收益率(BHAR)和减持期累计异常收益率(CAR),风险投资的实力越强,风险投资减持的收益越大;在高铁直通和风投投资人出任董事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可以获取更大的减持收益,形成了“监管逆转”现象;通过信息操纵,盈余管理和财务违规等途径,风险投资获取了更大的减持收益,实现了风险投资对被投公司的“价值剥削”,造成了风投退出后被投公司的业绩下滑。本文对于风险投资最终减持阶段的行为刻画具有重要贡献,对于全面认识风险投资最终退出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解读中国发展现实丰富国外经典金融理论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监管逆转与价值剥削——风险投资最终减持收益及影响研究
    风险投资在最终退出时是否获取了超额收益,退出后对被投资公司有何影响,是目前国内外风险投资研究领域之中的空白点。本文在测算 2007-2019 年 A股新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收益的基础之上,对风险投资最终退出所获收益以及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风险投资减持可以获得比 其他大股东减持更大的上市日至减持日的购买并持有异常收益率(BHAR)和减持期累计异常收益率(CAR),风险投资的实力越强,风险投资减持的收益越大;在高铁直通和风投投资人出任董事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可以获取更大的减持收益,形成了“监管逆转”现象;通过信息操纵,盈余管理和财务违规等途径,风险投资获取了更大的减持收益,实现了风险投资对被投公司的“价值剥削”,造成了风投退出后被投公司的业绩下滑。本文对于风险投资最终减持阶段的行为刻画具有重要贡献,对于全面认识风险投资最终退出的影响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 详情 风险投资声誉对上市公司IPO抑价和长期绩效的影响
    本文以2006-2010年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对其支持企业的IPO抑价以及上市后长期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风险投资声誉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但是低声誉的风险投资存在着过早将所支持企业推向IPO市场的动机;其次,风险投资声誉与被投资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两种类型的企业上市后的经营业绩均出现了下滑,股票的收益情况也差于大盘,但是高声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业绩下滑程度更小,股市回报也相对较好。
  • 详情 业绩下滑、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激励
    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已有研究主要检验了公允价值的估值有用性,鲜有文献考察公允价值的契约有用性。本文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为例,结合2007-2009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考察了业绩下滑、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激励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诱发了管理层的私利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公司高管通过择机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达到避免业绩下滑的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收益与业绩下滑程度显著正相关;同时,高管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收益中获得了薪酬激励,尤其在业绩下滑的公司,高管薪酬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收益的敏感系数显著大于对其他盈余的敏感系数。研究结果从契约有用性视角揭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有助于强化对上市公司机会主义会计行为的监管,改善薪酬契约这一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 详情 过度股权再融资与公司长期业绩: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现象普遍存在,这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资源配置,也降低了公司长期业绩。本文通过改进理论模型,以2002-2007年187个再融资样本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适度融资和过度融资公司的业绩变化,利用最小二乘回归以及广义最小二乘回归等方法探究上市公司过度股权再融资对公司长期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融资的情况,并且在股权分置改革下,非流通股比例与过度融资程度呈正比,而过度融资公司的业绩显著低于适度融资公司的业绩。过度融资程度越大,公司长期业绩下滑越快。加强对股东的监督和对募集资金的监管能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过度融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 详情 危机冲击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
    本文从宏观经济形势的视角,以沪深两市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在金融危机前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差异。对现金持有水平,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两个方面的实证检验表明,危机之后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明显增加,其中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最为明显;危机之后上市公司的现金-现金流敏感系数增大,说明企业更多的从内部现金流中保留现金。同时,经过样本对比分析发现,在危机期间增加现金持有量有助于减小企业的业绩下滑幅度,同时发现现金持有水平对业绩的影响效果并非稳定不变的。
  • 详情 权益再融资资金使用方式与再融资以后的经营业绩
    本文讨论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权益再融资资金使用方式与再融资以后的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国外的有关研究结果不同,投资于具体项目公司的再融资以后的经营业绩下滑幅度显著低于没有具体投资项目的公司。这说明,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而言,投资于具体项目公司的代理成本相对低于没有具体投资项目的公司。此外,在公司治理机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政策因素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2001 年以后,证监会关于关联交易表决的特殊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再融资资金使用方式与再融资后经营业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