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

  • 详情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与指数编制
    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全球和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在传统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实践的同时,依赖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拓展了普惠金融的触达能力和服务范围。为了科学、准确地刻画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我们利用中国代表性互联网金融机构-蚂蚁金服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微观数据,编制了一套 2011-2015 年省级、城市和县域三个层级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指数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低成本、广覆盖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数字普惠金融为经济落后地区实现普惠金融赶超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可能。
  • 详情 关于建立优质企业债券池的建议
    发展直接融资是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最有效办法,14亿人口大国的直接融资要想做大和可持续,必须让有风险识别能力的机构做风险投资,创造条件让那些没有风险识别能力的普通群众去做不需要识别风险的业务。因为大多数普通群众没有多少风险识别能力,实践一再证明,让他们都搞互联网金融、炒股,以此将居民存款转换为企业长期投资,不但化解不了融资难融资贵,反而会带来问题。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培养出了很多有竞争力的优质大企业,完全可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它们识别出来,建立优质企业债券池,容许稳健诚信经营的优质大企业绕开金融机构在优质企业债券池里直接对居民按章发债。居民通过银行储蓄账户直接限额购买,利息按天支付,将居民活期存款转化为对优质企业的直接投资。此举解决了近些年金融市场参与者角色系统性错位问题,风险可控,可降低优质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居民收入。 很多央企,如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华能国际、四大行等;经营模式可持续,稳健、诚信而优质,是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可是它们却只能向海内外金融机构借贷,融资成本高昂。单单中石油中石化贷款余额近两万亿,每年资金利息成本上千亿。如果国家建立优质企业债券池,将现有稳健诚信经营的优质大企业借贷余额的一半左右,用居民活期存款置换下来,单单中石油中石化每年可降低利息成本400亿以上,而居民每1万亿活期存款利息收入将由现在的35亿增加到2-3百亿。此举对国家、企业和居民都有好处;当然金融机构利润将下降,金融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将或多或少下降。
  • 详情 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探究
    小微企业在我国规模小,数量巨大,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但小微企业一直存在融资困难的瓶颈,其生存发展问题令人堪忧。随着互联网向金融方向的发展,并在2013初步形成互联网金融的雏形,互联网与创痛金融的结合,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壁垒,给小微企业融资难得问题带来希望。本文正是从互联网金融和小微企业之间的联系出发,寻求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突破口,找到二者的共同发展之路。
  • 详情 股市投资者情绪对网络借贷溢酬的跨市场影响效应研究——来自我国P2P平台的经验证据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网络借贷产品在家庭资产配置中逐渐受到青睐。本文以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中国日均交易量最大的 P2P 平台——红岭创投(www.my089.com)所有有效成功借款为研究样本, 发现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对于网络借贷溢酬的整体线性影响为正向的溢出效应, 但适度情绪下的溢出效应与极端情绪下的传染效 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次项加入回归时发现存在降低-提高-降低的 S 型效应, 说明在极端情绪下,负向的传染效会成为主导。 进一步利用借款项目逾期情况与借款基本信息进行 Probit 回归, 发现高潜在违约率的项目股市的投资者情绪对借款溢酬的影响仍符合 S 型, 但低潜在违约率的项目传染效应会弱化, 这说明投资者能够在极端情绪下识别低风险项目, 并能发 现它的避险功能。
  • 详情 农民选择互联网支付的影响因素分析
    互联网支付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一种金融创新,是互联网金融金融业务的核心和发展的起点。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模式,互联网支付不仅对传统互联网金融体系带来了冲击,还对人们的生活和习惯带来改变。研究影响农民选择互联网支付的影响因素,对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和促进农村消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拟采用 Heckman二阶段分析法对影响农村居民选择互联网支付的因素展开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互联网支付在未来农村有很大发展空间。由于消费者年龄对于农村居民是否使用在线支付这一互联网金融形式具有反向影响,因此,随着年轻一代的农村居民不断成长,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人会越来越多;二是教育水平影响农民居民对互联网支付的选择。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选择互联网支付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农村居民是否选择互联网支付还受快递终端网络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发快递越方便,越愿意选择互联网支付。(此段由CFRN编辑)
  • 详情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检验
    随着金融市场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在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 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影响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发展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 最后,本文分析了结论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所带来“存款搬家”、银行业改革、货币基金崛起等现象正在改变着金融市场格局,也逐步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的机理出发,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效率三个方面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互联网金融能够促进公众投资性动机,增加货币需求;二是互联网金融间接拓宽了货币供给渠道,削弱货币供给的可控性、可预测性与相关性;三是互联网金融干扰了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与实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