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

  • 详情 社会信用、交易成本与企业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和一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同时也是新形势下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深入探究国内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内在机理,对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文章以“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政策作为社会信用环境的代理变量,借助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显著促进了企业专业化分工,这主要是通过降低企业面临的外部交易成本而实现。异质性分析发现,当内部管控成本较高时,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而在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以及法治环境较好的地区,社会信用环境改善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文章揭示了社会信用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仅为理解企业分工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丰富了信用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 详情 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企业创新?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国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如何有效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创新的支持作用,仍然是政府部门和学界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视角,文章以国家产业与金融合作试点城市(简称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但主要体现在非发明专利的申请上。机制检验发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并非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等强干预措施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企业贷款交易成本等市场化机制提高了企业信贷可得性,进而促进了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的创新促进作用在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地区,以及融资约束严重、创新需求大和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中更为凸显,并主要体现在“集约边际”而非“广延边际”,即政策实施之前已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更能抓住契机提升创新产出;此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也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文章不仅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发挥的创新促进作用提供了多维度的经验证据,而且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 详情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如何影响城市间技术要素的联通流转——基于政府服务与专利技术市场流动路径的分析
    实现区域间技术要素的联通、转移与高效配置,需要破除阻碍技术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文章基于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机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视角,通过观测 199 个城市之间技术要素流动的 39 402 种可能的路径,构建城市间“匹配流动模型”,实证分析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城市间技术要素流动的影响。论证指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使创新主体建立广泛的交流合作,促进技术要素的创造、运用及转化,实现其经济价值。从城市层面来看,具有较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城市能够吸引更多技术要素流入,该城市的技术要素也会更多地被其他城市接收。同时,城市间技术要素流动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和“虹吸效应”,即技术要素会更多在制度性交易成本较低的城市之间流动,并且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的技术要素净流出更少。进一步的作用 机制分析表明,当地理距离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交通运输成本较低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更显著地促进技术要素在城市间流动。此外,当城市所处地区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较高,对技术要素的需求较大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更加显著地促进技术要素流动及供需匹配。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斯定理”在技术市场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探析了针对技术要素配置的科斯定理的内涵,可以为当前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公共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促进技术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改革举措提供政策参考。
  • 详情 “一带一路”宗教异质性对跨境并购的影响研究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整体视角,重点关注宗教异质性对跨境并购完成的影响,选取“一带一路”国家跨境并购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宗教因素是影响跨境并购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两国之间的宗教差异和目标国内部的宗教多元化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交易成本增加,进而降低了并购完成的可能性,阻碍了并购过程,使得并购时间延长。进一步研究表明,宗教异质性对跨境并购完成的影响在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和其他“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背景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引领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宗教异质性对跨境并购的影响机理提供支持。
  • 详情 省际双边信任与资本跨区域流动——基于企业异地并购的视角
    资本跨区域自由流动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以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但区域间的非正式制度障碍长期存在。本文借助异地并购这一典型的资本跨区域流动形式,并利用CESS省际双边信任调查数据,研究了省际双边信任对资本跨区域流动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收购方所在地对目标方所在地的信任程度和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的信任程度均能显著提高地区间并购频率及规模,但仅当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信任程度越高时,企业异地并购的长短期绩效才越好。结果表明,不同方向的省际双边信任对并购行为和并购绩效存在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信任程度越高,收购方在并购中的交易成本越低,体现在聘请中介机构的需求越小、完成并购交易的时间越短、支付的溢价率越低、并购后的管理费用越少。并且,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的信任程度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在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显著。最后还发现,与低相互信任模式相比,高相互信任模式地区间的并购频率和规模更大,并购绩效也更好。本文基于中国省际双边信任存在不对称的特点,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丰富了资本跨区域流动的相关研究。
  • 详情 发展战略与银行业结构
    政府对发展战略的选择会相应地决定一个国家的银行业结构。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并建立起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则政府的理性选择是建立由大银行主导的垄断型银行业结构,通过发挥大银行在动员大规模资金上的优势,让资金需求规模巨大的资本密集型大企业能够以尽可能低的交易成本获取足够多的金融资源。但是,在大银行为主的银行业结构下,中小企业会陷入严重的融资约束,这是政府为推行赶超战略而扭曲银行业结构的必然结果和代价。本文指出,发展中国家适合以中小银行为主、大银行为辅的银行业结构,但要建立起这样的银行业结构,发展中国家首先要摒弃赶超战略,转而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符合本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资本,让资本密集型大企业拥有自生能力,这是成功消除金融抑制(包括大银行垄断、利率管制、政府干预银行贷款等)的必要条件。
  • 详情 信贷所有制歧视: 政权关联效应和信息释放效应
    本文深入探讨了“信贷所有制歧视”现象的微观机理。本文实证发现,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债务成本显著更低,且该成本优势源自国有控股权的“政权关联效应”和“信息释放效应”。一方面,政府向国企提供隐性担保和资源倾斜,并能直接干预银行决策;另一方面,特殊的监管激励机制使国企信息更真实、风险偏好更弱,有更低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以上机制使银行信贷预期损失更低,交易成本更节约,“隐性合约收益”更大,因而会向国企提供更优的信贷条件。可见,“信贷所有制歧视”是当前制度下国企、政府和银行三方利益互动、理性选择的结果。减少政府对经济资源的直接掌控,削弱其与国企间的利益关联,并从制度上增强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信贷所有制歧视”难题。
  • 详情 引入交易成本的资产配置模型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本文针对投资者所面临的资产配置问题,构建了四个不同规模的投资组合数据库,检验了引入交易成本的多期资产配置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交易成本的存在的确严重影响了模型业绩;相比初始投资组合为0的情形,初始投资组合为市场组合时模型的业绩表现更好;考虑交易成本的多期模型显著改进了单期模型业绩。此外,本文把 Tu和 Zhou[6]的单期组合策略推广到多期情形,得到一个引入交易成本的多期组合策略,并发现该策略在所有最优化策略中业绩表现最好。最后,我们发现,没有一个最优化策略可以超过简单多样化策略。
  • 详情 存款竞争、资本要求与银行风险承担
    本文利用环形城市模型引入银行对于消费者存款的竞争,试图说明:银行之间针对存款的竞争将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进而加剧银行的风险承担问题。此外,银行竞争程度越激烈,其过度风险承担的问题越严重。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降低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减轻过度承担风险的问题;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提高银行资本要求,部分地降低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动机。
  • 详情 赔了夫人又折兵?共同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对基金绩效之影响
    许多学术研究指出即使是专业且具有信息优势的基金经理人也可能存在不理性的投资 行为,最常被讨论是较慢卖出输家股票及较快卖出赢家股票的现象。然而,这些研究皆 着重讨论基金经理人的卖出决策是否理性,忽略基金经理人的买进决策可能也存在一样 的问题。如果基金经理人认为目前持有的输家股票未来可能会比赢家股票表现更好,他 们所采取的策略可能不只是较慢卖出输家股票,甚至会进一步持续『买进』输家股票。 因此我们推论,基金经理人持续买进输家股票可能是出自于理性:基金经理人拥有私人 信息,理性地相信这些输家股票未来会上涨;基金经理人持续买进输家股票也可能是出 自于非理性,即受到强化承诺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的影响。 所谓强化承诺系指管理当局面对一个已经遭逢损失的投资项目时,不但不会撤出资金, 反而会持续投注人力、时间以及金钱等资源。本文运用强化承诺的概念分析基金经理人 的投资行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具有强化承诺的基金经理人的买进决策如何影响基 金绩效。过去学术文献多集中在于基金经理人的卖出决策,本文的研究可补足这方面的 文献缺口。 本文参考 Odean (1998) 以及Odean, Strahilevitz and Baber (2004) 衡量处分效果的方法, 衡量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的倾向,藉以分析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的倾向对基金绩效的影 响。本文并进一步将基金整体净值绩效区分为股票资产绩效、非股票资产绩效。我们以 Daniel, Grinblatt, Titman, and Wermers (DGTW, 1997) 的方法衡量基金股票资产绩效。采 用此方法的理由有三,第一,可以检验共同基金的择股能力、择时能力及经理人持股的 平均风格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第二,DGTW 检验基金绩效是根据基金持股变动量,本 研究是根据共同基金的持股变动量来计算的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的倾向,两者衡量的基 础一致。第三,DGTW 的方法衡量基金经理人的能力可以避免交易成本与管理费用的 干扰。 本研究的初步结论如下。一,有强化承诺现象的共同基金的整体净值绩效低于没有强化 承诺现象的共同基金。二、有强化承诺的共同基金的择股与择时能力虽然较差,但是股 票资产绩效反而较佳,这是因为经理人持股平均风格对绩效有较大且正面的影响。三、 有强化承诺的共同基金使用非股票资产的操作较无效率;没有强化承诺的共同基金虽然 在股票资产的部份绩效较差,但是由于在非股票资产的操作上较有效率,因此有较高的 基金净值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