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关联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稳就业”效应 ——基于产业关联度视角的研究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在内的“逆周期”财政调节政策对促进企业劳动力雇佣、实现“稳就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产业关联度视角出发,基于2010-2016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债务置换政策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务置换具有“稳就业”效应,并且与政府关联度更高的基建行业受到债务置换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债务置换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欠款偿还缓解企业流动性约束,改善企业预期等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力雇佣。本文的研究对准确评估2024年开始的新一轮债务置换政策效果,优化“逆周期”财政政策设计、实现“稳就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 详情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与中国企业创新
    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大幅加强对华出口管制,滥用实体清单打压中国科技企业,以期遏制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势头,那么美国能实现其目的吗?鉴于此,文章整理了美国出口管制工具中的实体清单数据和商业管制清单数据,以 2013—2021 年中国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计量分析了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对中国企业创新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其抑制了中国企业创新产出,但该抑制效应会随时间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其促进了中国企业创新投入,该促进效应不仅会即刻显现且具有持续性,在考虑“树大招风”和产业关联的情况下,上述效应仍成立。其次,机制分析表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通过阻碍创新知识流动抑制中国企业创新产出,通过提升企业创新动力促进中国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最后,拓展分析显示,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会促使中国企业转向“内生创新”和减少低质量创新产出,研发国际化、龙头企业带头创新、政府创新驱动都可以帮助企业应对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文章的研究既拓展了出口管制对企业创新的研究边界,对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也有一定启示。
  • 详情 环境目标约束、产业纵向关联与企业排污策略
    深入分析环境目标约束对纵向产业结构上下游产业的减排差异及关联减排逻辑,对优化上下游产业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污染协同减排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的环保目标责任制为外生冲击,基于 2003—2009 年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实证框架,基于产业纵向关联视角探讨了环境目标约束对企业排污策略的影响。基准研究发现,环境目标约束能显著降低上下游产业的污染物排放。机制检验发现,环境目标约束会使企业通过总产值效应和技术效应来应对减排。下游产业主要通过降低产值来应对减排,但对上游产业产值影响不显著。产业关联效应会引发上游产业通过价格调整来应对损失,但下游产业无法后向关联影响上游产业产值。上游产业主要通过末端技术应对减排,下游产业则通过前端技术应对减排。上游产业的前端技术和末端技术可以向下游产业关联溢出,但下游产业的后向关联减排效应主要体现在末端技术。异质性检验发现,上游产业原材料制造业和下游产业非食品行业加工业的减排占主导地位,非国有和重污染企业、产业集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晋升压力小的地区的企业污染减排效应显著。文章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发现结论依旧成立。文章的研究为优化环境目标管理与推动纵向产业结构协同污染减排提供了现实依据与路径渠道,也为未来的政府“减碳”工作目标管理提供了经验启示。
  • 详情 第三方担保制度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吗?
    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国内普通将建立第三方担保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本文从一个简单的模型出发,仔细研究了第三方担保制度对借款人融资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完整的担保制度设计应包括:担保费率、风险分担、担保资本数量(或放大倍数)、担保机构类型和再担保安排等多个方面。担保制度只有在较严格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融资,需满足较高的项目期望收益率、较低的损失分担比例和代偿率、足够高的担保费率和放大倍数。在担保机制设计中,利用集中担保(分散化)、反担保、资产清算价值、关联交易等有助于改进融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担保机构的比较监督优势。因此建立专业型、同业协会型和产业关联型的担保机构最为有效。考虑到担保改善融资条件以及担保监督资本的稀缺性,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在于发展具有监督技术优势的信贷机构,而不是过度依赖于建立众多的第三方担保机构,特别是政府支持的担保制度。对担保业的具体监管政策也不宜作出硬性规定。
  • 详情 房产迷局的经济学分析
    房产市场过热与否的讨论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方面是开发商极力控诉地价高企,成本快速攀升,利润摊薄;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对于开发商获得的暴利群起讨之,对于房价不断攀升无力承担,现在购房意味着当前生活福利水平大幅下降,而将来购房则有未来的生活福利水平下降更大幅度的不良预期,由此产生了所谓“房奴”现象。本文想讨论的是,自“国六条”及细则颁布以来,公众获得的信息比较混乱。地方和中央关于房价涨跌的统计数据不一,政策效果没有定论;实施的力度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不知道国家治理房产市场的决心有多强烈,不知道这一政策的时效有多久。而卢卡司告诉过我们,假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没有“欺骗性”的话,那么这一政策连短期效果都不存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房产迷局??房价是否会因为政府的管制而下跌?房地产市场是否有泡沫?本文使用供求关系为分析工具,沿用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结构??厂商(开发商),公众,政府,外资流动。试讨论政策效果。根据我国目前的制度结构得出这一轮房产调控效果不佳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