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

  • 详情 双碳目标下能源与产业双重结构转型
    本文构建并校准了一个包含内生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以及其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能源生产技术的进步通过改变各产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而产业结构转型从能源需求侧减少了高排放化石能源的使用。结果显示,2009~2020 年宏观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转变并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其累计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 2020 年中国年排放量的 10%。同时,本文求解了“双碳”目标下最大化居民福利的碳税安排,发现内生税率随经济增长而快速上升,具有显著的发展阶段依赖性。在发展阶段早期实行较低的碳税税率可以维持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有利于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 详情 中国城市产业智能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驱动机制
    把握新技术革命发展机遇,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对于新形势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 2003—2019 年中国 283 个地级市数据和网络爬虫获得的企业微观数据构建城市产业智能化指数,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产业智能化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此外,运用机器学习中的极限梯度提升树算法(XGBoost)识别出产业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借助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探析产业智能化空间关联网络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样本期间产业智能化空间关联强度不断提高,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大部分城市位于网络边缘位置,主要依靠城市群或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产业智能化产生辐射带动作用。(2)XGBoost 算法测算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是产业智能化的核心影响因素,累积贡献率高达 92.72%。(3)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强城市间的产业智能化合作。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推动外围城市、高产业智能化水平城市形成紧密的产业智能化空间关联,而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对其驱动作用有限。据此,文章提出了推动产业智能化空间协调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 详情 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驱动效应
    加深对金融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对于引导金融开放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 2005—2021 年 28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结构性”驱动作用,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驱动作用尤其明显。与资本流动强度相比,金融业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促进效应更为显著。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中部、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金融开放对其驱动作用呈依次递增态势。机制分析表明,金融开放会通过激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渠道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金融监管强度较高的地区,金融开放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并且金融监管的调节作用存在非线性门限效应,当其跨过一定门限值之后,金融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强的驱动效果。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提升经济发展质效及完善金融监管框架提供可靠的理论与经验依据。
  • 详情 环境目标约束、产业纵向关联与企业排污策略
    深入分析环境目标约束对纵向产业结构上下游产业的减排差异及关联减排逻辑,对优化上下游产业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污染协同减排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的环保目标责任制为外生冲击,基于 2003—2009 年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实证框架,基于产业纵向关联视角探讨了环境目标约束对企业排污策略的影响。基准研究发现,环境目标约束能显著降低上下游产业的污染物排放。机制检验发现,环境目标约束会使企业通过总产值效应和技术效应来应对减排。下游产业主要通过降低产值来应对减排,但对上游产业产值影响不显著。产业关联效应会引发上游产业通过价格调整来应对损失,但下游产业无法后向关联影响上游产业产值。上游产业主要通过末端技术应对减排,下游产业则通过前端技术应对减排。上游产业的前端技术和末端技术可以向下游产业关联溢出,但下游产业的后向关联减排效应主要体现在末端技术。异质性检验发现,上游产业原材料制造业和下游产业非食品行业加工业的减排占主导地位,非国有和重污染企业、产业集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晋升压力小的地区的企业污染减排效应显著。文章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发现结论依旧成立。文章的研究为优化环境目标管理与推动纵向产业结构协同污染减排提供了现实依据与路径渠道,也为未来的政府“减碳”工作目标管理提供了经验启示。
  • 详情 黄河流域高耗能产业集聚加剧还是改善环境污染?
    推动高耗能产业集聚的绿色发展,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之一。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5-2020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高耗能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耗能产业集聚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高耗能产业集聚加剧了黄河流域的能源消耗,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且技术创新效应不明显,因此高耗能产业集聚对环境质量的负外部性影响更加突出。异质性分析发现,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这三类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加剧作用最为显著。本文为黄河流域高耗能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证证据,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中国式金融加速器: 全行业的“激进扩张”与“全军覆没”
    我国金融体系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的发展之路,才能扬长避短地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我国金融体系、企业投融资具备三个鲜明特征,其一,政府政策和金融机构间存在共振特征,其二,存在显著的融资摩擦,其三,企业各项资产、融资工具存在风险传染特征。这三个鲜明特征与西方传统金融加速器理论基础假设相悖,会加强传统金融加速器的放大效应,加剧实体经济的波动。本文通过三种方式验证上述中国式金融加速器机制的存在,包括PPP政策冲击下典型行业与企业特征事实,引入三个特征假设后的金融加速器理论模型和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分析。本文还发现,缓和的调控政策和差别化的银行信贷策略可以缓解中国式金融加速器。本文成果有助于认识我国金融体系规律、防范化解实体经济风险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对金融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数字经济提升了绿色创新效率吗?——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本文通过测度2011-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探讨了数字经济提升中国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效应及机制。通过指标替换和不同计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使用各城市与杭州的球面距离和数字经济词频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力资本高级化两个角度,检验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该结论在引入工具变量进行稳定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的研究显示,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人力资本高级化是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传导路径。最后,本文从区域分布、城市资源差异、城市层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本文的研究对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改善资源配置、深化认识数字经济的低碳价值和兼容反哺效能、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详情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基于新结构金融学视角的实证检验
    本文利用中国2001-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分别检验了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金融结构只有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会促进产业增长;而金融结构只有与特定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内生决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最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意味着,最优的金融结构安排,不仅要满足产业的融资需求,还必须与特定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及其内生决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 详情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协调演进与经济发展
    本文基于中国 1995 年至 2017 年省级面板数据,详细且深入地研究讨论了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两者始终保持高度耦合,说明中国在各时点金融结构是适合当时产业发展需要的,且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经历了由勉强协调到优质协调的演进变化过程。第二,一个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耦合匹配、彼此协同发展的协调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且中国中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地区,二者协调演进水平的提升能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边际影响。第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协调演进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更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水平提高,其次是促进规模效率提升,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第四,当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应水平较低时,金融结构提升会明显抑制经济绩效和产业升级,而当协调演进水平高于门限值时,金融结构提升则表现出对二者的有利作用。另外,金融结构提升会对金融风险管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 详情 自贸区发展的时空异质性、功能定位与金融支持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经济新形势下实施的重要政策。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时空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体现在各自贸区成立时间不同,发展水平不一;空间异质性表现为自贸区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要素吸引力等方面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各自贸区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不同。根据自贸区建设方案,将其功能定位归纳为四类,分别是以资源支持行业、研发投入行业、航运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为重点发展行业的自贸区。为促进自贸区发展,金融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基于自贸区发展的时空异质性,针对其功能定位提出差异化金融支持对策,并进一步强调自贸区金融的联动合作,以期为自贸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