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

  • 详情 AI智能体意见分歧与股票收益率预测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定价因素,股票意见分歧多由分析师预测差异来度量,但该指标具有低覆盖、高时滞、报喜藏忧等问题。为此,本文依照监管机构要求的投资者分类标准,构造保守型、稳健型、平衡型、积极型、激进型五类AI智能体,利用各智能体对股票新闻的评价差别构建AI分歧指标,识别由新闻引发的股票意见分歧。实证分析发现:(1)新闻意见分歧在当月推高股票价格,致使未来4个月股票产生较低的收益率和较高的暴跌概率。(2)在套利成本更高的股票中,意见分歧对股票价格的扰动更为剧烈。(3)意见分歧吸引小单和中单交易的追捧,引致特大单的反向交易。(4)新闻意见分歧导致股票高波动和价格高估,可以部分解释特质性波动率之谜。本研究弥补了意见分歧在当期推高估值的实证缺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AI收益率预测的前视偏差顾虑。
  • 详情 银行监管与非单调的“债务-通胀”渠道
    通货膨胀如何影响资产价格?经典的“债务-通胀”渠道认为,通胀将降低债务的实际价值并将财富由银行转移至企业。而本研究发现,不同监管环境下通胀会引起银行和企业间非单调的价值转移。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债券违约率更高、回收率更低的松监管环境下,通胀使得回收率上升,实际价值从企业向银行转移;在违约率较低、回收率较高的严监管环境下,通胀使得名义债务贬值,实际价值从银行向企业转移。本文利用1994-2025年的A股数据,提供了支持分析的经验证据:08金融危机引发对银行监管的关注和巴塞尔Ⅲ导致了银行价值对通胀的暴露由正转至长期为负,而影子银行的发展又重新降低了银行对通胀的负向暴露。基于DSGE的量化模型中,货币政策与通胀冲击会产生符合分析的价值转移结果。本文为通胀对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货币政策制定与银行监管提供了重要的关注对象和货币非中性的证据。
  • 详情 基于推特情感分析预测股指回报率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评论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研究Twitter上关于新能 源汽车的大量评论情绪是否是TESLA的股价波动产生的原因, 本论文假设从Twitter收集到的用户情绪 数据与TESLA股票市场价格相关。并采取CS新能车指数399976和Twitter上的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评论情 绪数据与CS新能源车指数的股价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投资者情绪是指数价格 变化的主要原因,且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指数的正面冲击是短期的,长期来看情绪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将 会消失。
  • 详情 政策文本分析与行业资产定价机制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研究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行业资产价格具有显著影响。本文尝试将政策文本纳入金融文本分析框架,构建政策——行业相似度指标体系,识别政策支持导向,并探讨其在行业定价中的作用机制。文章构建了涵盖多层级政策的文本数据库,分别采用传统模型(LDA和LSA)与大语言模型(LLM)识别政策中的行业提及频次,测算政策——行业相似度指数,并结合行业收益数据构建策略。文章进一步引入支持向量回归(SVR)识别不同行业的最优政策滞后期,提升策略表现。实证结果表明:LLM模型在政策主题提取上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基于政策相似度构建的行业策略在多阶段均展现出稳健的超额收益,且政策对行业的影响有长期滞后效应,行业反应通常在政策发布半年后。考虑现实市场约束,基于最优滞后窗口构建的单边多头策略也表现优秀,具备良好实用性,特别是在政策密集期(如2015、2020年)表现突出。本文的研究为政策信号的量化研究与行业资产配置提供了新的方法与实证支持。
  • 详情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来自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启示
    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是构建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的基本要求。本文以美国货币政策为切入点,先从实证角度分析美国加息对我国产出的影响,然后构建包含跨境金融关联的两国DSGE模型,定量分析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及应对之策。研究发现,美国加息1个百分点使中国产出下降约0.4个百分点,其中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分别使中国产出下降0.2个百分点。分析作用机制发现,UIP偏离机制使金融中介净值波动和汇率波动相互强化,外部融资溢价机制使金融中介净值波动和企业净值波动相互强化,正是这两个机制放大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开放度越高和汇率越缺乏弹性,美国加息冲击对我国变量的传导效应越显著。基于不同的福利函数特征,本文构建了统一的政策评估框架,对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应对美国加息冲击的有效性作出了精准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针对国内金融机构信贷监管的宏观审慎政策还是针对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相关的宏观审慎政策,均能降低美国加息的溢出效应,且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无关。在联合最优政策组合下,货币政策无需对名义汇率作出反应,外汇市场要强化价格调控淡化数量干预。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搭配下,双支柱调控通过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具有显著的社会福利增进效应。本文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 详情 买卖均衡条件下股票博弈定价及衍生指标
    摘要:本文首先简略分析了股票市场定价的发展,认为当今金融市场的股票定价方式没有完全反映出市场交易中的核心活动,即买卖双方博弈信息。在金融和商品全球化的时代下,应以复杂经济的动力学视角来看世界,以均衡博弈为新框架来观察和度量金融市场的交易,促成新的股票交易理论和技术体系。以股票买卖交易为例,当我们将时间因素抽出去,股票价格不再按时间序列排列,而用交易额与成交价格内积构造形成一个新的序列集,这样就强化了数据特征。利用强化(累加)数据序列,在本文提出的中式棋盘格坐标系中,利用复杂系统的粗粒化提升法,将成交额的序列数逐个累加,回归成买卖交易的两条单调递增曲线,然后求解到买卖曲线交点,这个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就是均衡博弈价格,均衡博弈价格是一个二维的指标,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涨跌),这个博弈交点能够通过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证明它是均衡条件下博弈的一个半稳定点。这样股票市场的定价方式除了当前以统计平均的方法,又有了以博弈为动力的定价方法。 均衡博弈定价方式能够衍生出很多股票交易的指标,如:日线、周线、月线等等,这当中最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引”用ϕ表示,代表当天交易的涨跌和优势占比大于50%上涨占有;小于50%下跌占优。另一个是“势”用λ表示,代表一只股票涨跌的趋势。λ是一个股票买卖趋向指标,代表一方确定性的程度,确定性越高λ越小;确定性越小λ越高。当股票买卖趋向一致时,这个指标会收敛至一个常数0.666~0.525的区间。 本文中也给出了博弈价的应用实例,讨论了棋盘格坐标。另外,还探讨了复杂系统在金融其它方面的应用,例如虚拟货币。
  • 详情 中国房地产市场前景分析(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y System Faiure)
    2010年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幅下降。基于对一些基本经济学思想的理性重构和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分析叙述,我得出结论,这应该是由于获利消失投资需求和不断增长供给之间的巨大缺口,未来中国将可能爆发金融危机。我建议政府应该减持国有股份。
  • 详情 中国企业市场力量和劳动收入份额
    价格加成反映的企业市场力量,具有主导利润份额增加,挤出要素收入份额的独特机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反映的初次分配相关研究有重要学术意义。本文对价格加成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了使用不同要素估计价格加成结果负相关的异常表现。通过将非中性技术进步引入模型,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忽略非中性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对应价格加成被高估,材料对应价格加成被低估,导致对中国企业市场力量特征的误判。从实证上证明了具有非中性技术进步特征的中国企业价格加成均值为1.14-1.19,时间趋势上自2008年后保持了较慢的持续上升特征。本文进一步检验了中国企业市场力量会通过企业更多留存利润的方式对要素支出份额产生显著挤出效应,1%的价格加成上升会导致利润份额上升2.01%,资本收入份额、劳动收入份额和材料支出份额分别下降0.87%,0.67%,0.90%。本文认为必须在准确认识中国企业市场力量特征的前提下加强市场化建设,限制企业追求过高利润而牺牲劳动收入。
  • 详情 货币非中性:货币供给冲击与艺术品杰作效应
    本文借助于2009年货币供给冲击,使用2005-2013年中国书画的独特艺术品拍卖数据库,为货币非中性理论提供了一个艺术品市场的证据。研究发现:第一,在货币供给冲击后,杰作拍卖成交价格增长率比非杰作高出约13.80个百分点。第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著录次数越多、名人珍藏和著名艺术家创作的杰作价格增长幅度更大。本文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哈耶克关于“货币冲击引致相对价格变动”的“货币非中性”理论,也丰富了对于艺术品市场杰作效应成因的理解。
  • 详情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观影响研究 —— 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为评价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本文基于企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首先,基于企业债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开市场操作所形成的政策利率(以下简称 OMO 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乘数效应。其次,基于上市企业财务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OMO 利率对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存在显著的正向传导效果。最后,非对称性的研究结果表明,OMO 利率上升对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推升效果显著大于下降时的降低效果。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从实体经济角度而言,公开市场操作是高效率的货币政策实施工具,其所形成的OMO 利率是有效的货币政策测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