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

  • 详情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来自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启示
    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是构建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的基本要求。本文以美国货币政策为切入点,先从实证角度分析美国加息对我国产出的影响,然后构建包含跨境金融关联的两国DSGE模型,定量分析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及应对之策。研究发现,美国加息1个百分点使中国产出下降约0.4个百分点,其中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分别使中国产出下降0.2个百分点。分析作用机制发现,UIP偏离机制使金融中介净值波动和汇率波动相互强化,外部融资溢价机制使金融中介净值波动和企业净值波动相互强化,正是这两个机制放大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开放度越高和汇率越缺乏弹性,美国加息冲击对我国变量的传导效应越显著。基于不同的福利函数特征,本文构建了统一的政策评估框架,对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应对美国加息冲击的有效性作出了精准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针对国内金融机构信贷监管的宏观审慎政策还是针对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相关的宏观审慎政策,均能降低美国加息的溢出效应,且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无关。在联合最优政策组合下,货币政策无需对名义汇率作出反应,外汇市场要强化价格调控淡化数量干预。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搭配下,双支柱调控通过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具有显著的社会福利增进效应。本文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 详情 买卖均衡条件下股票博弈定价及衍生指标
    摘要:本文首先简略分析了股票市场定价的发展,认为当今金融市场的股票定价方式没有完全反应市场交易博弈的核心信息。在金融和商品全球化的时代下,应以复杂经济的动力学视角来看世界,以均衡博弈为新框架理论来观察和度量金融市场的交易,促成新的股票交易理论和技术体系。以股票买卖交易为例,当我们将时间因素抽出去,将交易额与成交价格构造形成一个序列集,在本文提出的中式棋盘格坐标系中,利用复杂系统的粗粒化提升法,将成交额的序列数逐个累加,回归成买卖交易的两条单调调递增曲线,然后求解到买卖曲线交点,这个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就是均衡博弈价格,均衡博弈定价是一个二维的指标,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涨跌),这个博弈交点能够通过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证明出它是均衡条件下博弈的一个非稳定点。由此,股票市场的定价方式从当前以统计平均的中间值法,蜕变发展为以复杂系统的动力的方法。 均衡博弈定价方式能够衍生出很多股票交易的指标,如:日线、周线、月线等,但是最基础最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引”用ϕ表示,代表当天交易的涨跌和优势占比,这是一个表示股票买卖双方博弈形成的一个平衡的稳定点。另一个是“势”用λ表示,代表一只股票涨跌的趋势,它是一个股票买卖动力学指标,表明股市是一个耗散系统,当股票买卖趋向一致时,这个指标会收敛至一个常数0.666~0.625的区间。本文中也给出了博弈定价的应用实例,讨论了棋盘格坐标,复杂系统在金融其它方面的引用也做了探讨。
  • 详情 中国房地产市场前景分析(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y System Faiure)
    2010年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大幅下降。基于对一些基本经济学思想的理性重构和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分析叙述,我得出结论,这应该是由于获利消失投资需求和不断增长供给之间的巨大缺口,未来中国将可能爆发金融危机。我建议政府应该减持国有股份。
  • 详情 中国企业市场力量和劳动收入份额
    价格加成反映的企业市场力量,具有主导利润份额增加,挤出要素收入份额的独特机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反映的初次分配相关研究有重要学术意义。本文对价格加成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了使用不同要素估计价格加成结果负相关的异常表现。通过将非中性技术进步引入模型,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忽略非中性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对应价格加成被高估,材料对应价格加成被低估,导致对中国企业市场力量特征的误判。从实证上证明了具有非中性技术进步特征的中国企业价格加成均值为1.14-1.19,时间趋势上自2008年后保持了较慢的持续上升特征。本文进一步检验了中国企业市场力量会通过企业更多留存利润的方式对要素支出份额产生显著挤出效应,1%的价格加成上升会导致利润份额上升2.01%,资本收入份额、劳动收入份额和材料支出份额分别下降0.87%,0.67%,0.90%。本文认为必须在准确认识中国企业市场力量特征的前提下加强市场化建设,限制企业追求过高利润而牺牲劳动收入。
  • 详情 货币非中性:货币供给冲击与艺术品杰作效应
    本文借助于2009年货币供给冲击,使用2005-2013年中国书画的独特艺术品拍卖数据库,为货币非中性理论提供了一个艺术品市场的证据。研究发现:第一,在货币供给冲击后,杰作拍卖成交价格增长率比非杰作高出约13.80个百分点。第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著录次数越多、名人珍藏和著名艺术家创作的杰作价格增长幅度更大。本文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哈耶克关于“货币冲击引致相对价格变动”的“货币非中性”理论,也丰富了对于艺术品市场杰作效应成因的理解。
  • 详情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观影响研究 —— 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为评价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本文基于企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首先,基于企业债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开市场操作所形成的政策利率(以下简称 OMO 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乘数效应。其次,基于上市企业财务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OMO 利率对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存在显著的正向传导效果。最后,非对称性的研究结果表明,OMO 利率上升对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推升效果显著大于下降时的降低效果。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从实体经济角度而言,公开市场操作是高效率的货币政策实施工具,其所形成的OMO 利率是有效的货币政策测量指标。
  • 详情 新闻叙事与资产定价——来自大语言模型的证据
    投资者对宏观经济风险的评估如何影响资产价格一直是实证资产定价的难点之一。已有研究指出新闻文本会改变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和预期进而影响股价,但如何有效提取与宏观经济风险相关的文本叙事信息来解释或预测资产价格变动,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七家专业财经媒体的新闻报道数据,首次结合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BERT大语言模型来测度新闻叙事注意力信息,然后利用稀疏工具主成分(Sparse IPCA)估计影响基本面的状态变量和影响资产价格的叙事定价因子。基于A股市场的实证检验发现:第一,本文利用新闻文本估计的状态变量对于消费、产出、国债收益率等宏观经济指标具有显著的预测效果,这表明新闻叙事蕴含着影响经济运行的信息。第二,相比CAPM、三因子等基准模型,基于新闻文本构建的叙事因子模型能更好地解释资产错误定价现象,并对未来资产价格的变化有更强的预测能力。第三,与基于关键词的文本分析方法(如LDA主题模型)相比,利用BERT提取文本信息可在保证因子模型简约性的基础上获得更优异的定价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解释资产横截面收益差异有新的启示,同时为应用大语言模型于经济金融学研究抛砖引玉。
  • 详情 环境目标约束、产业纵向关联与企业排污策略
    深入分析环境目标约束对纵向产业结构上下游产业的减排差异及关联减排逻辑,对优化上下游产业资源配置,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污染协同减排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的环保目标责任制为外生冲击,基于 2003—2009 年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实证框架,基于产业纵向关联视角探讨了环境目标约束对企业排污策略的影响。基准研究发现,环境目标约束能显著降低上下游产业的污染物排放。机制检验发现,环境目标约束会使企业通过总产值效应和技术效应来应对减排。下游产业主要通过降低产值来应对减排,但对上游产业产值影响不显著。产业关联效应会引发上游产业通过价格调整来应对损失,但下游产业无法后向关联影响上游产业产值。上游产业主要通过末端技术应对减排,下游产业则通过前端技术应对减排。上游产业的前端技术和末端技术可以向下游产业关联溢出,但下游产业的后向关联减排效应主要体现在末端技术。异质性检验发现,上游产业原材料制造业和下游产业非食品行业加工业的减排占主导地位,非国有和重污染企业、产业集聚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晋升压力小的地区的企业污染减排效应显著。文章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发现结论依旧成立。文章的研究为优化环境目标管理与推动纵向产业结构协同污染减排提供了现实依据与路径渠道,也为未来的政府“减碳”工作目标管理提供了经验启示。
  • 详情 数字加密货币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多尺度相关性和溢出效应研究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数字加密货币与中国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 并采用小波分析和溢出指数法等方法进行量化分析。经过深入研究,本文得出 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数字加密货币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界事件的冲击反应具 有显著特征,并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和长期依赖性。不仅数字加密货币对中国 金融市场波动产生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影响数字加密货币价格的波 动。第二,从静态和动态角度衡量溢出效应发现,数字加密货币和中国金融市 场之间存在溢出效应。在静态情况下,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而动态情况下溢出 效应较为明显,尤其在极端经济事件中,数字加密货币与中国金融市场之间的 溢出关系会呈现极端风险溢出现象。第三,本文还考察了突发事件和政策不确 定性对总溢出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摩擦以及美国经济 政策不确定性会加剧比特币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而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则会缓和数字加密货币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些结论有助于金融机构和投 资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数字加密货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同时也为相关政府部 门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 详情 基于RIM模型的中国A股泡沫测量及有效市场下泡沫空间的探讨
    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一体两面,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对立。本文回顾了有效市场假说(EMH)的理论,并基于剩余收益模型(RIM)方法,以A股市场为例对中国A股市场的内在价值、股市泡沫率进行了分析与衡量。A股历史泡沫率的中位数超过20%,在2001-2019年的统计期内A股绝大多数时间处于高估的状态;在过去的30年发展中,中国股市还为构建具有高效纠错的市场机制,其中有“政策市”等人为干预的因素,使得市场价格长期以来偏离企业内在价值。从投资的角度,A股历史泡沫率与未来5年投资收益率(CAGR)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本文对A股泡沫空间的测量与市场有效性的探讨,对于构建更具效率的A股市场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