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

  • 详情 民营企业知识赋能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优策略——基于股权结构与福利效应双重视角
    民营资本参股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中,通过知识赋能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是新时期混改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内生交叠持股的混合寡头竞争模型,研究隐性知识分享背景下混改的最优股权结构及其福利效应,并界定混改的有效“边界”。研究发现:(1)激励民营企业分享知识需使其参股比例高于一定阈值,当知识价值较高时,参股条件下难以激励民营企业分享知识,“拉郎配”式混改无法提升社会福利。(2)当使民营企业参股能够激励其分享知识时,恰好激励知识分享的参股比例为混改的最优股权结构。在该股权结构下,当且仅当国有企业知识吸收能力高于特定阈值,且知识价值位于上下阈值间时,恰好激励知识分享的混改才能提升社会福利。因此,“中等”知识价值和较强吸收能力即界定了参股式混改的有效“边界”。(3)若知识价值为私有信息,合理的参股合约设计可有效甄别民营企业的知识价值类型,实现完全信息下的最优社会福利水平。本文提供了知识经济背景下混改策略的理论分析框架,丰富了混合所有制企业理论,对有效推进混改具有启示意义。
  • 详情 要素市场化视角下的MBO与经理人市场建设的逻辑次序
    以企业理论的视角,要素市场化,特别是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是中国国企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而改革程序的公正又是改革本身公平与公正的前提。在未实现企业家才能的市场化,也即经理人市场尚未建立之前,就大范围地推行国企MBO,不符合企业理论与要素市场化优先观点下的国企改革次序。
  • 详情 从企业理论看国企改革历程及未来研究方向
    在综述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基础上,以现代企业理论的分析框架审视这一历程,指出生产要素市场化是建立市场经济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的隐含条件。最后提出关于国企改革的未来研究方向,也即深化国企改革的政策建议--生产要素市场化。
  • 详情 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研究文献述评
    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是现代企业理论和融资结构理论的新命题。债务融资的存在及其比率大小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在承认债务融资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财务压力和破产成本,进而降低公司绩效的基础上,更为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在某个适当的区间内,债务融资比率的上升有助提升绩效指标以及公司价值。 本文就西方财务学关于债务治理效应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国内现有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就更为完善的实证研究设计,提出了笔者的设想和尝试,即区间数据检验的实证方法。
  • 详情 国有企业MBO方案悖论
    本文主要研究国有企业MBO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可行性。基本结论是:在企业国有的背景下,MBO的实施会出现实施前提与实施目标同一的悖论。本文通过对MBO方案主体的行为限制、行为可能等进行分析,推导出国有条件下, MBO后经营者行为并不一定会符合标准企业理论的规定条件,从而产生悖论。而该悖论存在表明,在目前状态,国有企业的MBO不宜过分提倡。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应主要放在引进外部投资人身上。
  • 详情 国有企业MBO方案悖论
    本文主要研究国有企业MBO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可行性。基本结论是:在企业国有的背景下,MBO的实施会出现实施前提与实施目标同一的悖论。本文通过对MBO方案主体的行为限制、行为可能等进行分析,推导出国有条件下, MBO后经营者行为并不一定会符合标准企业理论的规定条件,从而产生悖论。而该悖论存在表明,在目前状态,国有企业的MBO不宜过分提倡。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应主要放在引进外部投资人身上。
  • 详情 一个解释独立董事产生的模型
    一个解释独立董事产生的模型:利用公司治理理论和企业理论的基础提出一些假设,然后利用经典经济学和博弈论分析框架解释独立董事的产生过程。 尽管没有研究从理论上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但实践中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的成员主要承担着决策和监督职能。而已有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在提升公司业绩方面表现并不突出,本文把能否有效提升公司业绩作为独立董事决策职能是否有效发挥的显示指标,因此,猜想独立董事来源于监督的需要是合理的。 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股东的目标来考察公司的运作,股东将雇佣管理者经营公司。公司的管理者作为具有突出管理才能的群体的一员,只要他不为一己私利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去损害公司的利益,就能够保证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但作为理性经济人,管理者当然会有着与股东不同的效用函数,因此他总具备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因而,股东同时雇佣监督者并赋予了他监督管理者的职责。在监督充分有效的假设下,管理者要想为一己私利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就必须首先贿赂监督者纵容自己的行为。本文定义了管理者贿赂成本和监督者可能受贿收益之间的对应法则作为监督者独立性的显示指标,监督者越独立,管理者相同的贿赂成本能够转化成的监督者的可能受贿收益就越少。由于管理者愿意付出的贿赂成本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度的,因此当股东选择了具备一定特征的监督者,使得管理者的贿赂成本转化成的监督者的可能受贿收益小到一定程度时,监督者为了获得继续任职的机会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就不会接受管理者的贿赂,从而遏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管理者愿意付出的贿赂成本的限度会逐步提高,相应地股东选择的监督者所具备的特征使得管理者相同贿赂成本转化成的监督者受贿收益也越来越少,即监督者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当监督者的独立性强到一定程度,管理者已经很难让监督者接受贿赂时,监督者就成为了独立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