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

  • 详情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就业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如何扩大就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企业宏观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标,并基于中国31个省份代表性报纸构建中国省级行政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劳动力就业规模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劳动力就业存在破坏效应,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劳动力就业的不利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主要通过减弱企业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感知度、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和减弱企业金融化动机的途径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劳动力就业的破坏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缓解作用在东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地区和国有属性企业效果更强。此外,数字化转型对第三产业和中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的缓解效果更强,有助于提升就业质量。本文基于企业数字化角度为高效减轻经济政策不确定对劳动力就业的破坏效应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稳就业”效应 ——基于产业关联度视角的研究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在内的“逆周期”财政调节政策对促进企业劳动力雇佣、实现“稳就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产业关联度视角出发,基于2010-2016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债务置换政策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务置换具有“稳就业”效应,并且与政府关联度更高的基建行业受到债务置换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债务置换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欠款偿还缓解企业流动性约束,改善企业预期等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力雇佣。本文的研究对准确评估2024年开始的新一轮债务置换政策效果,优化“逆周期”财政政策设计、实现“稳就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 详情 房价泡沫下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异化与信贷扭曲
    房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三大风险”中的两个风险,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可能诱发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本文以2010年—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和地方性中小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城市房价泡沫上升会产生风险“粉饰效应”,表现为降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但是房价泡沫破灭会导致中小银行风险持续上升。影响机制的结果发现,城市房价泡沫带来的抵押品价值效应和银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会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即提升中小银行客户抵押品价值、促进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替代进而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异质性研究表明:房价泡沫上升对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粉饰作用在城商行、省域内经营的地方性银行、银行业竞争度较低地区银行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房价泡沫会扭曲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为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行业,并没能够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房地产市场风险传溢的影响机理,还能够深化对于房地产风险-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信贷扭曲影响逻辑的理解,从而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 详情 贷款市场化定价、 企业融资成本与信贷配置效率
    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提高利率传导效率, 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019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oan Prime Rate, 简称 LPR) 改革。 本文基于 LPR 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 采用连续 DID 等方法探究 LPR 改革对实体经济融资的影响及其机制。 结果表明:第一, LPR 改革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二, LPR 改革提升了信贷配置效率, 高成长性企业贷款可得性显著上升;第三, LPR 改革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产生异质性影响, 低风险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相对显著;第四, 微观机制结果验证了, LPR 改革不仅通过传统的竞争性机制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还会通过利率传导机制与贷款定价机制畅通利率传导过程, 提升中小银行贷款定价能力,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 详情 企业债务融资贵的新解释:来自气候灾害冲击的证据
    近年来,随着气候风险的不断累积,中国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持续上升,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本文手工整理了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数据,构建了考虑企业子公司数量及所在地的气候灾害冲击加权平均指标,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气候灾害冲击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候灾害冲击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冲击造成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和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增加是其中的影响机制。异质性考察发现,气候灾害冲击提高债务融资成本的效应在受到“信贷歧视”更严重的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中更加显著,且在受气候灾害影响程度较大的行业和金融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能够通过使用商业信用融资、提高风险感知水平和改善ESG表现缓解气候灾害冲击造成的融资贵问题。本文为气候灾害这一因素对企业融资贵问题带来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对企业防范和化解气候灾害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详情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观影响研究 —— 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为评价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本文基于企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首先,基于企业债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开市场操作所形成的政策利率(以下简称 OMO 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乘数效应。其次,基于上市企业财务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OMO 利率对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存在显著的正向传导效果。最后,非对称性的研究结果表明,OMO 利率上升对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推升效果显著大于下降时的降低效果。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从实体经济角度而言,公开市场操作是高效率的货币政策实施工具,其所形成的OMO 利率是有效的货币政策测量指标。
  • 详情 金融创新能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吗? ——基于信用保护工具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证据
    近年来,在债市违约潮频发制约债券融资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借鉴国外信用衍生品发展经验,创新了中国版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以下简称CRM),推动了债市功能恢复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搜集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凭证类CRM数据,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视角,考察了我国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服务效果。结果发现,发行CRM能够同时降低企业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程度,有效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现象。CRM创设机构发挥了关键性的治理作用,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债务治理等机制促进投资效率。CRM服务民营企业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更明显,且当CRM创设规模覆盖比率越高、保护期限越长时,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越强。结论显示,作为增强债券市场有效性的金融创新制度,CRM具有较好的增信效果和治理效果,契合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对中央提出的“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都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 详情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与普惠金融发展——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实证研究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之中。解决应收账款被占用导致的资金周转困难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为了降低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提升动产可质押性,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搭建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并通过数字化系统直连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借助平台应收账款质押与融资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核心企业使用数字化系统直连后:(1)核心企业通过系统直连上传的应收账款数量和金额上升,且新接入的主要是规模小、利润率高、现金流压力大、债务负担重的中小微型供应商企业;(2)中小微企业供应商贷款笔数与贷款金额均显著上升,且贷款利率更低;(3)供应商与核心企业财务指标均显著改善。本文结论表明建设数据中心化的统一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可以为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有力地推动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 详情 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吗?——基于注册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本文以我国逐步推行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度为研究场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为研究方法,考察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完善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生产效率,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注册制的推行可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采用企业TFP不同测算方法、增加行业固定效应和重新筛选数据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注册制的实行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研发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注册制实行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行业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行业竞争度高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为了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要继续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鼓励企业务实创新。
  • 详情 ESG评级分歧与债务资本成本
    ESG评级作为ESG相关的研究和决策的数据基础,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之一便是ESG评级分歧,即不同评级机构对同一家被评级企业给出的ESG评级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ESG评级分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为例,提出了分析ESG评级分歧影响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方法的框架。 理论上,本文提出ESG评级分歧会让市场认为企业没有规范透明的披露ESG信息,其真实ESG表现偏离ESG评级所代表的水平的风险更高,市场会对该风险要求一个溢价。在实证上,首先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ESG评级数据,在控制了ESG评级均值、评级机构数量、以及其他企业特征之后,我们发现ESG评级的标准差上升会导致企业债务成本上升。第二, 我们利用政策冲击解决内生性。香港交易所在2018年进行了改革,增加了ESG披露的规范性,我们用A股企业是否同时在香港上市和是否在2018年以后的交乘项作为ESG评级分歧的工具变量,发现结论仍然成立。第三,在控制代表了评级机构构成的一个交乘类别变量之后,此时评级分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仍然存在,且相比基准分析变化很小。这表明本文的发现与评级机构的构成关系不大,而主要来源在于企业自身ESG披露规范性的差异。第四,我们发现企业向市场发出规范披露信号时,该影响变弱。当企业的ESG披露经过第三方鉴证或者是符合GRI标准时,评级分歧对债务成本的影响都大为减少。 本研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首先本研究发现企业信息披露规范程度越高,该评级分歧对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就越低。因此,企业自身可以通过改善ESG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程度,来削弱这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利用政策冲击的分析表明,监管可以加强对ESG信息披露规范程度的强制要求,减少市场对不规范披露带来的ESG实际表现背离评级表现的担忧。 本研究对ESG评级分歧的影响提供了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的框架,为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