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

  • 详情 耐心资本的供应链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政府引导基金持股的实证检验
    壮大耐心资本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其对企业自身的直接影响,忽视了潜在的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耐心资本投资是否可以缓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约束的视角,使用2003—2023年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五大供应商和客户数据,实证检验耐心资本推动供应链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研究发现:耐心资本投资可以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约束,且当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依赖关系越强、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能力越弱时,供应链溢出效应越显著。机制分析揭示,耐心资本通过资本成本效应(提升供应商应收账款周转效率)与信用扩张效应(提高客户信用贷款比率)两条路径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供应链溢出效应显著提高了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投资效率和创新水平。本文结论为壮大耐心资本、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科学支撑。
  • 详情 专精特新认定与企业投资效率 ——基于中国A股和新三板公司的经验证据
    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持续推进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从专精特新认定的视角探讨其对企业的投资促进效应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5—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为样本,将2019年开始分批实施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专精特新认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专精特新认定会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且这一效应在投资过度企业、小规模企业、北交所和新三板上市、地区政策响应度高和行业“小巨人”密集度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专精特新认定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和抑制经营不确定性,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专精特新认定抑制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提高了企业价值,并推动了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未获得认定的企业不存在挤出效应;失去认定资格的企业对同行其他企业非效率投资具有威慑作用;专精特新认定存在供应链溢出效应。本文研究有助于揭示专精特新认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为进一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参考。
  • 详情 全球强制性ESG披露政策与中国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基于中国出口贸易的证据
    气候信息披露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合并中国上市公司和海关数据,基于各国强制性ESG披露政策的自然实验,考察其对中国出口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目的国强制性ESG披露政策对中国出口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具有增进效应,供应商企业的主动模仿和客户倒逼是重要的实现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当中国出口供应商为污染型企业、面临较高的外部环境关注度,及目的国强制性ESG披露政策执行更为严格时,政策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出口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完善不仅有助于增加企业对实行强制性ESG披露政策国家的出口,而且能够提升供应商企业未来的经营绩效。本文丰富了气候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与实现机制的研究,增强了对强制性ESG披露政策的理解,对构建可持续供应链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与普惠金融发展——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实证研究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之中。解决应收账款被占用导致的资金周转困难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为了降低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提升动产可质押性,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搭建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并通过数字化系统直连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借助平台应收账款质押与融资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核心企业使用数字化系统直连后:(1)核心企业通过系统直连上传的应收账款数量和金额上升,且新接入的主要是规模小、利润率高、现金流压力大、债务负担重的中小微型供应商企业;(2)中小微企业供应商贷款笔数与贷款金额均显著上升,且贷款利率更低;(3)供应商与核心企业财务指标均显著改善。本文结论表明建设数据中心化的统一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可以为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有力地推动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 详情 Navigating the Post-COVID Market: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Foreign Trad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evaluate the market prospects for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region of China in the post-COVID era. Despit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pandemic, the market outlook for PRD is positive with global economy projected to recover and high demand for high-tech products such as elect ronics, machinery, and chemical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PRD businesses have adapted to changing market conditions and disruptions in the supply chain,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Dual Circulation” strategy presents new opportunities for PRD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by boosting domestic consumption and market demand. To maintain competitiveness, businesses in the region need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and take advantage of market opportunities. [译]本文旨在评估后疫情时代中国珠江三角洲(PRD)地区外贸企业的市场前景。尽管疫情带来了挑战,但PRD的市场前景仍然乐观,全球经济预计将复苏,发达国家对电子、机械和化学品等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也很高。PRD企业已经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供应链的中断,而中国政府的“双循环”战略通过促进国内消费和市场需求,为PRD外贸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保持竞争力,该地区的企业需要适应新常态,并利用市场机遇。
  • 详情 国内供应链构建水平与企业进口议价能力——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对于参与国际循环而言,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意义何在?依托大国市场优势构建国内供应链,将对中国企业进口议价能力产生何种影响?文章通过综合利用中国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库、Wind上市公司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研究发现:(1)“入世”以来,中国制造类上市公司的国内供应链构建水平及其进口议价能力均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2)国内供应链的构建有效增强了企业进口议价能力,该影响在高技术密集型部门、民营企业、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及全球价值链下游企业中的表现尤为显著。(3)进口替代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企业成长效应是国内供应链促进企业进口议价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4)相对于省内供应链,突破本地市场边界的区域内供应链、跨区域供应链、全国供应链的构建,对于企业进口议价能力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文章研究表明,以国内供应链构建进一步增强企业进口议价能力,应加快内资企业成长,培育国内供应链“链主”;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提升国内生产配套能力;协调区域专业化分工,加快国内产业梯度转移。
  • 详情 考虑供应商资金约束的绿色供应链内部融资策略研究
    在绿色供应链市场中,通过零售商向供应商提供投资或贷款,可以减少供应商资金不足、无法正常组织生产引起的零售商以及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损失。本文假设市场总需求不确定,构建供应商资金约束情况下供应链内部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模型,分析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消费者绿色偏好、零售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以及股权比例的增加,产品绿色度和批发价格增加;当供应商进行融资时,若股权比例极低,应该选择债权融资方式进行融资,随着股权比例的增加,达到临界点之后,供应商应该选择股权融资。当股权比例满足一定条件下,供应商和零售商会达成共识选择股权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从而实现双赢。
  • 详情 金融科技赋能下供应链金融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来自大数据文本分析的证据
    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 2007 年-2019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全 部公告和全部网络财经新闻报道大数据信息的进行收集整理,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及参与金融科技的意愿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在短期可以促进企业股价的上涨,在长期可以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并且上市公司采用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越多,公告中提到供应链金融业务越频繁,这种提升效果越显著。已采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上市公司在新闻报道中提到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相关词汇越多,对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提升的效果越强。上市公司在发展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之后会通过提高风险承担水平,提高投资支出与投资收益,提高资金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促进企业价值的提高。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本文不仅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高企业价值提供了基于公开市场数据大样本的实证证据,也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具有现实启示。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调查:2005-2014 ——基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视角
    基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情况进行调查。 采取定量调查方法分析国内应收账款整体规模、应收账款行业和企业分布、 金融危机前后应收账款变化等,为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发现占用商业信用的主要是上市公司中的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中的中小微企业实际是提供商业信用,其应收账款周转期不断增加,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 金融危机后工业由净占用商业信用转变为净提供商业信用。工业应收账款规模大,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高,应收账款周转期长,大量营运资金被占用。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业营运资金回笼有重要意义。
  • 详情 金融供应链系统:商业银行群态决策下信用风险测度的新模式研究
    本文研究了在金融供应链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通过选取以上 海汽车为核心企业的 89 家关联中小企业数据,运用主成分 logistic 回归方法结合传统银行 信用评价方法建立风险评价组合模型,并比较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授信模式的中 小企业授信概率之间的差异,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用风险评定提供参考。 研究 得出:传统银行授信模式受到财务指标、市场风险、是否关联交易等静态硬性指标的约束, 选择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构建包括交易方式、交易商品的价值、 质物变现能力、交易双方的合作情况等变量, 有效地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交易中的 谈判地位,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