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渠道

  • 详情 产权结构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信用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居主导地位,但其传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扩张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目前主要体现为中央银行难以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 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证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及其无利润约束行为有 关。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发展的不对称导致信贷配给和局部信贷萎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 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用。因此,增加有效信用供给,发展非国有金融部门和非国有中小银行是提高我国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 详情 资产证券化对美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美国金融市场结构的重大改变。在美国原有金融结构体系中,信用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传导渠道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后,原有信用渠道的传导机制相应地受到了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发展前后时期货币政策的效率,证明了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确实在减弱,从而证明因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在弱化。
  • 详情 从信用传导途径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传导途径的通畅。在中国利率非市场化、金融市场存在缺陷、银行贷款对绝大多数企业是不可替代的资金来源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途径、资本市场传导短期内尚难发挥作用,而银行贷款传导等信用渠道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信用传导途径不畅导致中国近年货币政策作用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改善信用传导渠道阻滞的经济环境,进而发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详情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我国的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论述。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变量,并运用协整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一般脉冲响应(GIR)分析等国外最新发展起来的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渠道与信用渠道相对独立,且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比较而言,信用渠道对产出影响较大,而货币渠道对价格的波动解释更多。最后,我们提出要加快改革,为货币渠道最终成为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