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货币

  • 详情 商品本位与信用本位的选择:金融市场视角下的法币改革
    本文从金融市场视角研究了法币改革的背景和经济影响。基于“南京十年”期间的资产价格高频数据,我们发现,与银本位相比,信用本位下不仅短期利率更加平稳,长期利率也大幅下降了,并且利率行为变化时点与法币改革吻合。这表明管理得当的信用本位不仅在稳定金融市场方面明显优于商品本位,而且在稳定长期通胀预期方面也并不逊色。这有助于认识货币政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并为货币本位选择问题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 详情 货币政策的量化度量—兼论 “央行缩表 ”与 “货币宽松 ”的关系
    准确度量货币政策是研究货币政策经济影响的重要前提,也是货币当局进行政策制定和与市场沟通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部分法定准备金率制度下现代信用货币派生和调控机制 构建 “潜在货币上限”和 “超额货币增速 ”两个指标系统度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扩张力度和市场对于货币宽松程度的感受。我们发现 “潜在货币上限增速 ”作为货币政策扩张力度指标 其对从量的货币中介指标如社融增速和M2增速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而 “超额货币增速 ”作为货币政策 宽松幅度指标,其对银行间市场价格类货币中介指标 如 3个 月Shibor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具有显著引领作用。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潜在货币上限 ”和 “超额货币增速 ”对于主要货币中介指标都有明显优于其它常用预测指标的预测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 使用这两个指标为经常困扰资本市场的“央行阔表是紧缩,缩表是宽松”现象提供了一个有效解释并借助VAR分析深入探讨了货币政策对于信用扩张和市场利率的动态效应。本文为货币当局进行政策 制定和与市场沟通提供了有效工具。
  • 详情 超国家恒值国际货币从何而来?--- “初级世界元”新概念和框架方案
    阐发以国际购买力平价指数为参照体的信用货币定值基准新概念;提供一种非主权、无储备型的初级环球通货设计方案,可与各国主权货币并行不悖,不受强势货币操纵利用,具有高度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无可置疑的信用地位。据此推出一份“初级世界元”“路线图”。 “初级世界元”一旦实施,世界不再有货币霸主,“特里芬悖论”退出历史舞台,铸币税特权、外汇储备和套汇投机走进历史,国际汇率问题因“内化”而消弭于无形,山雨欲来的全球性货币危机警报解除,全球化前景变得更为公正、透明、健康和美好;由此引导全球货币体系从横向大联合(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基石之上朝向“世界单一货币”的高度升级发展,通达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货币”的远景目标。
  • 详情 金本位制荣光不再
    金本位制已成为历史名词。当代市场经济是信用货币主导的市场经济。世界已经走上了虚拟的信用货币独占货币历史舞台的不归路。信用货币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它的唯一支撑是对发行者实力的信心。解决今日货币制度的弊病,恐怕只有在“信用”两字上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而非重蹈属于十九世纪和更早时代的形形色色贵金属和实物货币的窠臼。
  • 详情 外汇Q值原理
    〈外汇Q值原理〉学术成果摘要 外汇Q值是根据:本币、外币、物价、汇率的内在联系,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外汇理论。该理论较合理地解释了现代金融危机:现代金融危机是货币的内外价值严重失衡,相互矛盾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具有方向性的通货膨胀。Q值公式能对现代金融危机进行计算、度量和预测,人们可据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外汇Q值理论与现行的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利率平价说相比,具有很大的理论优势和一些不可替代的长处。 外汇Q值理论能在任何时期,任意时段,真实地反映物价和汇率,理 论数据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而上述的几种理论,有时候理论与实际偏离很远,甚至会出现无法解释的情况。 外汇Q值与其它很多重要经济数据成,正、负函数相关关系。如:进 出口额、失业率、产业结构、物价水平、出口利润、进口成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率、利率变化、汇率变化……。是研究现代经济的有力工具。而上述与之相比的几种理论,很难实现和以上这些经济数据的函数联系 金本位制度下有一条重要的法则,即:两国汇率变化超越一定的值,黄金就会在两国之间流动,人们称这个值为黄金输送点,黄金输送点本身就是一项单项外汇q值的具体值,现代信用货币的外汇Q值,没有了黄金流动的约束,变化幅度更大,更复杂,对经济影响更强烈,更广泛罢了。 2001年,我撰写完成了《外汇Q值原理》一文,经专家推荐入编〈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第三卷429页。2003年被“中国首界教育创新论坛”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至今国内、国外有多种文献和书籍将该文编入出版。 作者:耿达明 宅电:0732―8524925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东泗路138号202 邮编:411104 E-mail: xtddma@sina.com
  • 详情 中央银行、信用货币创造与“存差”
    在二级银行体系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存款大于贷款是很正常的现象。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大一统”银行制度及中国人民银行在正式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特殊的信贷管理体制,导致大量基础货币被金融机构直接用来发放贷款,这是造成我国长久以来出现“贷差”的原因。本文在总结目前国内有关“存差”的主要观点后指出,当前理论界认识上的混乱根源就是没有认清二级银行体系和信用货币创造过程与存贷差额形成的关系,为此本文从信用货币创造的原理出发,证明了基础货币运行途径的不同,尽管不会影响货币创造,但确是造成出现“存贷”或“贷差”现象的原因。本文还对我国1952年以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经验分析,并结合1985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