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

  • 详情 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现阶段中国政策利率下行并未有效传导至中长期利率,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欠佳。结合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资产证券化,文章从利率传导渠道出发,厘清了资产证券化借助价格风险对冲、信贷资产定价的途径,疏通政策利率向债券市场利率、信贷市场利率传导的作用机制。基于 2012 年 9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间的月度数据,应用局部投影方法充分识别了资产证券化在利率传导渠道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资产证券化”状态下货币政策冲击对债券市场不同期限利率以及信贷市场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远高于“低资产证券化”状态。需要强调的是,在替换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冲击、改变资产证券化的测度方式、引入更多的控制变量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可见发展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进一步将货币政策冲击区分为宽松冲击和紧缩冲击后,发现面对宽松货币政策冲击时,资产证券化对利率传导效率的提振更大。建议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特别是在货币政策适当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助力货币政策传导提质增效。
  • 详情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探讨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肆虐,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形成,对金融环境造成较大冲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成为首要任务,信贷资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面临重大挑战。本文聚焦国有商有银行信贷资产现状、分析信贷资产风险成因、提出风险防控对策,介绍中国银行临沂分行在化解信贷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期望对信贷风险管理有所助益。
  • 详情 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影响:1998-2007——基于中国14 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分析
    本文对Kopecky-VanHoose (2004a)理论模型进行简化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充足率 约束对银行信贷资产配置影响的微观机制。利用1998-2007 年期间中国14 家商业银行数据 所作的经验研究发现:(1)1998-2007 早期中国银行业面临的资本约束为“软资本约束”, 但资本监管压力对银行资产组合配置的影响在逐渐增强,2003 年银监会成立后,“硬资本约 束”开始显现。(2)资本充足率约束引起的银行“惜贷”和“主动信贷”行为是解释2004-2007 期间我国银行信贷波动的重要原因。(3)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资本约束的信贷行为反应 敏感性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异,股份制银行的市场化行为更明显,自2003 年以来其信贷扩张 行为更加谨慎。
  • 详情 信息不对称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现今,很多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放在资源的非优化配置、信贷资产结构和质量的恶化、管理手段和方式的落后,但透过表象探寻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会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及由此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阻碍银行稳健经营的深层原因。纵观全球,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之所以发达,欠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之所以竞争力薄弱,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都源于金融市场信息的对称与否和信息质量的高低与否。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金融决策与其他经济决策一样需要在搜集和占有一定量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往往在制定生产经营规划前所要做的就是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即尽可能多地搜集各方面的信息,通过对所掌握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最终形成一套客观完备的经营战略来保障企业顺利经营。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信息量以及信息的真实性无疑是经营管理中最关键的一环。国有商业银行同企业一样以盈利为目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其经营的是一类特殊的“商品”―货币,但国有商业银行却同样面临着经营管理中由信息所引发的问题。
  • 详情 加强银行信贷管理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本文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内容着手,对其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初步分析银行信贷管理与会计信息失真两者相互联系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通过加强银行信贷管理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和一些个人见解。文中,作者认为银行信贷管理不严,会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便利,并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而通过加强银行信贷管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会计信息的失真。同时坚信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信贷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也将趋于成熟、科学和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必将大大减少。
  • 详情 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原因及其遏制对策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不仅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信用社对农村经济活动的信贷再投能力,而不良贷款“前清后增”问题 ,又是当前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管理部门困惑不堪的突出问题。尽管农村信用社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盘活清收不良贷款,但收效甚微,信贷资产质量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因此,深入地剖析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综合治理,便成为摆在当前农村信用社面前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那么,不良贷款缘何会“前清后增”呢?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体验认为,不仅有贷户拖欠赖债的原因,更有信用社自身管理存在的弊端及社会信用环境差等诸多问题。
  • 详情 提高农业政策性金融效率的几点建议
    内容摘要: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农产品关税的减让、进口农产品配额的增加以及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等WTO条款相继生效,国外优质低价粮棉油将对我国形成冲击。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保证保护价粮食和粮棉油储备收购资金的及时足额供应,按“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做好非保护价粮油和棉花的收购资金供应管理工作,促进粮棉购销政策的落实。改善农业政策金融服务,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控制政策性信贷风险,。严格按照“顺价销售”原则,降低不合理占用贷款比例、挤占挪用贷款比例,提高新增库贷比例、销售货款回笼率、销售货款归行率、贷款利息回收率,督促粮棉收储企业将销售收入全额回笼归行,足额收贷收息,提高收贷收息水平,保证信贷资金运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实现政策性资金“保本微利”的目标。当前应当重点检查是否按“斤钱斤粮”的原则,新增贷款与新增库存值同步增长;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拓展监管视野,把监管渗透到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资产负债和经营活动这中。
  • 详情 商业银行信贷评价预警体系研究
    强化信贷管理,加大监控力度,有效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共同任务。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的前提是准确的判断风险、监测风险,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商业银行现行主要统计指标的基础上,从各指标的内在联系出发,构建了信贷评价预警指标体系,作为定量分析工具,为信贷决策提供支持,以期推动信贷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银行的适时、动态监测的水平,增强信贷抗风险能力和预警能力。 本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有两点,一是综合评价,二是风险预警。相应的,整个指标体系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评价体系,用于对银行分支机构或贷款行业的经营现状及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而判断被评价对象在全辖或全部贷款行业中所处的相对水平;第二部分是风险预警体系,是通过定义综合风险指数,根据预先设定的警戒线(阈值)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报告,对高风险的行业或地区给出警示。
  • 详情 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银行制度解释
    银行制度是否健全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现行的银行制度中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导致国有银行不能积极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建立委托――代理机制,激发各级银行保护债权和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经营;加强信贷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贷款监管,完善内外监管体系;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实行专人全程负责工资挂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