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配给

  • 详情 保险能改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吗?——来自822户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
    论文在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框架下,说明保险能够改善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提高信贷机构的期望利润和放贷意愿。据此,并考虑供给与需求的联系,论文在经验分析中采用四元Probit模型,以陕、苏二省822户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保险之于信贷供给的影响。结果显示:保险的存在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但不同类别保险对农业生产性信贷供给的支持作用并不相同。论文研究意味着保险可成为提升农户信贷获取能力,平衡农村信贷机构利润诉求与支农目标的现实可行选择,应进一步挖掘保险的作用,支持构建多样化的信贷保险关联机制。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摘 要: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 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 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 基于 2007—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 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 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 M2 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 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 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 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M2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
  • 详情 金融供应链系统:商业银行群态决策下信用风险测度的新模式研究
    本文研究了在金融供应链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通过选取以上 海汽车为核心企业的 89 家关联中小企业数据,运用主成分 logistic 回归方法结合传统银行 信用评价方法建立风险评价组合模型,并比较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授信模式的中 小企业授信概率之间的差异,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用风险评定提供参考。 研究 得出:传统银行授信模式受到财务指标、市场风险、是否关联交易等静态硬性指标的约束, 选择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构建包括交易方式、交易商品的价值、 质物变现能力、交易双方的合作情况等变量, 有效地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交易中的 谈判地位,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 详情 金融供应链系统:商业银行群态决策下信用风险测度的新模式研究(第二届博士生论坛)
    本文首次探讨了基于金融供应链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通过选取以上海汽车为核心企业的89家关联中小企业数据,运用主成分logistic回归方法结合传统银行信用评价方法建立风险评价组合模型,并比较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授信模式的中小企业授信概率之间的差异,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用风险评定提供参考。研究得出:传统银行授信模式受到财务指标、市场风险、是否关联交易等静态硬性指标的约束,选择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构建包括交易方式、交易商品的价值、质物变现能力、交易双方的合作情况等变量,有效地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交易中的谈判地位,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 详情 中小企业间关系及其商业信用融资的实证研究 ——社会资本的视角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替代,商业信用为中小企业获取融资提供了另一条途径。本文借鉴了社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重构了中小企业采用商业信用融资动机的理论基础,对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中小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做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因市场交易活动引致的中小企业间的直接关系与企业商业信用之间呈“U”型关系;二、因企业参与商协会、尤其是省级的商协会而产生的间接关系对其获取商业信用融资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三、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别,前两个发现在不同的行业内并不具有普适性。
  • 详情 产权结构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信用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居主导地位,但其传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扩张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目前主要体现为中央银行难以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 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证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及其无利润约束行为有 关。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发展的不对称导致信贷配给和局部信贷萎缩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 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用。因此,增加有效信用供给,发展非国有金融部门和非国有中小银行是提高我国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 详情 基于信贷配给模型视角下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能力研究
    中小高科技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创新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而融资难却成为 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融资可能性的变量,并分别就单个和多个借款 企业的情况,建立了信贷模型。由模型得出没有足够的自有资产(包括现金、实物资产等担 保品)、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所导致的银行对企业的“畏贷”和“惜贷”,造成中 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难可以采取的具 体措施,并从数理方面证明了这些措施的合理性,以期对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对策提供 数理支持。
  • 详情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基于商业信用与企业产权性质的证据
    本文从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企业产权性质出发,从微观层面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 传导机制。根据央行要求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国库 券利率的变化,我们定义 2004、2006和 2007年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紧缩阶段。本文发现相对 于以前研究中常用的企业规模,在我国,企业的产权性质可能是更好的企业融资能力的代理 变量。 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受到的冲击更大, 更有可能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并同时减少提供给客户的商业信用,以此作为替 代的融资方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阶段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账龄延长,尤其是 非国有企业。本文的研究证据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化将对企业融资,尤其是非国有企业融资, 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更大程度上选择商业信用替代的融资方式,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 策在我国同样可以通过信贷渠道传导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将有助于 政策制定者们寻找更为切合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研究也将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在货币政策所发挥的作用。
  • 详情 KCC-LM模型: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分析的新框架—1997-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证和制度分析
    本文在 Bernanke-Blinder(1988)的 CC-LM 模型中纳入含资本监管约束和信贷配给因素的 银行最优贷款供给方程,从银行贷款渠道的视角重构了用以分析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分析框架,即 KCC-LM模型,并利用我国1997-2006 年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验证了KCC-LM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最后 从我国金融制度演进过程中出现的金融控制力目标与金融稳定性目标的对立统一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资 本监管强化的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内在机理,也揭示了我国 1998年以来稳健性货币政策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