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配给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摘 要: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 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 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 基于 2007—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 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 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 M2 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 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 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 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M2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
  • 详情 逆向选择和信息生产
    即使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存在不确定性,消费者财富的增值或跨期平滑的美好愿望也可能会因为存在以下两大障碍而破灭:首先,投资者(贷款人)无法知道融资者(贷款人)的盈利(还贷)能力,这是由于投资者(贷款人)对融资者(借款人)所掌握的投资内容不甚了解的缘故;也就是说,投资者(贷款人)所掌握的这方面的信息要比融资者(借款人)少。其次,融资者(借款人)有可能对投资者(贷款人)的利益不负责任,不愿付出应有的“牺牲”。这是因为投资者(贷款人)无法直接观察到融资者(借款人)的行动,而投资者(贷款人)本来是以融资者(借款人)会有效的利用资源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投资为前提条件才做出资金运作(借贷)决策的,但实际上公司经理人并没有按照他们事前的承诺去努力。前一种障碍,关系到投资项目的“质量”信息,后一种则反映了项目的执行者的“行为”信息,无论是哪一种信息不对称问题都会阻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