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货币政策研究理论的前沿问题。在我国,股票市场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到2001年底,境内上市公司1154家,股票市场市价总值4.35万亿元,流通总市值1.45万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6640万户,证券营业网点约3000家,证券从业人员约10万人。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个人持有股权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尤其是1997年以来,原先以银行储蓄为主要资产形式的居民资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其资产总量中股权资产的比重在逐步增加。而近年来,连续7次下调利率,开征存款利息税,实施存款实名制,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居民资产结构多元化的调整。股票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股市对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日益明显,许多专家学者和官方都开始关注股市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 详情 我国可转换债券特点及定价方法分析
    可转债由于其结构复杂,所以其价格很难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描述。传统的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公式与市价有较大差异,所以本文在对中国可转债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后,总结出了根据市场所表现出的特点设计更简单实用的公式,一种方法是在常规定价公式上作简化和替代处理;另一种方法是因素分析法。最后对实际的可转债进行了分析和定价。
  • 详情 行为公司金融 理论研究发展及实践意义
    行为金融理论基本假设股票市场并非理性。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并非理性,股票定价往往偏离公司真实价值。行为金融以及管理决策行为的研究推动了行为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 详情 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及功能改革:中国案例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验证我国金融体系在不完全市场的制约条件下,能否发挥“价值创造、价格发现、风险分散、流动性供给、信息生产和公司治理”这六大基本功能,以及通过进一步检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来揭示当今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及其症结所在。在对一系列度量指标考察的基础上,论文发现:目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健全性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房地产价格和流动性,它们直接左右银行的信贷行为,相反,利差幅度和基础货币的调控却没有显著的制约效果。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依然是目前我国改革战略中的关键问题。
  • 详情 万科与新黄浦资本战略比较――同一个投机股市,不同的资本配置
    有的公司为何极大浪费社会资本,有的却使之增值?从它们不同的资本配置战略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本文以房地产行业的两家较早上市公司――上海新黄埔置业600638和深圳万科000002为例,比较了两家公司1996年以来的资本配置战略、实际行为及后果。
  • 详情 发展我国融资性票据的现实意义及构想
    笔者针对理论界对我国融资性票据的一些认识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并提出了发展我国融资性票据的现实意义及其构想。
  • 详情 股票投资价值分析(齐鲁石化)
    本文是《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结课论文。文章按照股票投资分析的框架,依次从宏观经济因素、行业/板块因素、公司因素和技术因素方面对齐鲁石化(60002)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宏观分析中分别从整体经济、对外贸易、国际化、利率稳定以及相关的政策影响。对行业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从瓶颈行业、弱周期性行业和景气度上升行业三个角度来阐释行业选择的具体原则。在确定对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进行分析后,参考了行业平均指标,并分析比较了行业内各主要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最终选定个股。在公司分析中,重点对公司的偿债能力、每股财务数据、经营效率、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财务结构和现金流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第一季度的杜邦分析。投资分析主要是应用了所学的分析方法,从移动平均线(MA)、相对强弱指标(RSI)和随机指标(KD)对个股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 详情 意外险和健康险在财产保险公司中的定位与经营策略
    近年来财产保险公司进入短期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经营领域并得到迅猛发展。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在意外伤害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经营市场分析,显示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在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日趋突出。已成为财产保险公司新的保费增长点和利润来源。规划好意外伤害保险与健康保险在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定位及经营策略,将对财产保险公司的整体销售和满足客户一揽子保障需求,提升财产保险公司经营利润,树立财产保险公司新型服务体系有着重大意义。
  • 详情 Z信用计分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检验
    本文结合中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选取了正常经营的上市公司和ST类上市公司各35个作为样本,检验了Altman的Z信用计分模型对国内上市公司的适用性,并提出了两个改进方案。结果证明,Z信用计分模型对中国上市公司基本适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进行预测。但是,模型的准确率还有待改进,本文提出的两个改进方案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模型的准确率。本文的研究结果,对银行和债券投资者评估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有参考价值。
  • 详情 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实践的效应分析
    对上市公司的收购是中国股市近些年出现的新现象,文章以1998年深沪两市发生的全部67家公司的并购为样本,以公司净资产收益率(NROA)和主业利润率(CROA)为指标,将所有样本根据并购原因划分为六类,以并购前2年和并购后3年的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并购的效应与得失。在此基础上,还讨论了国企与民营作为收购方的并购效应和并购的有偿转让与无偿划拨方式的不同结果。文章的结论为:业绩较差的公司较愿出让控股权;多数并购是战略性的,获上市地位是主要的并购动力;并购后主业得到明显加强;市场化的战略性并购效果较好,有偿并购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