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

  • 详情 “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研究
    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其金融杠杆的优势,辅以财政补贴的政策优势,日趋成为政府保障农业稳定生产、农民可持续性收入的利器,呈线性增长的趋势。然而,分销渠道较为单一、信息流通受限、信息不对称等约束因素一直制约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率更大范围推广。“互联网+”任何经营模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已经深度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的禁锢,使得经济利益呈几何增长的态势。“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构建,符合当前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探底农业生产经营者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与承受能力,也更加符合保险公司多维度营销模式。随着国家的“互联网+”战略的覆盖面推广,其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融合,应该率先涉足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和农产品价格保险两种险种,从互联网平台功能界定、供给侧政策扶持、风险转移等角度进行精雕细琢。
  • 详情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困境、出路与“二元”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变迁没有突破初始选择的框架,自始至终在“一元”制度框架内演进,这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困境的根源。农业保险困境的出路在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二元”农业保险制度,即一般性农业灾害保险沿用既有的农业保险体制和组织结构,农业巨灾保险由政府主导,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巨灾保险体制,由此构建我国“二元”农业保险制度新模式。
  • 详情 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合理选择:合作保险
    农业是容易遭受风险灾害的产业,农业保险作为为农业提高保障的工具亟待大力发展。我国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都远远不够,并且原有的体制正在瓦解,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农险体系。本文分析了农险的特点和难点,并参考国内外开展农业保险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建立合作制农业保险的可行性,并试图构建一种农业保险合作模式的框架。
  • 详情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农”问题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三农”问题需要全方位、立体的解决方案。本文着重从农村金融的角度,论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认为,(1)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是目前农村经济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坚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为主,发展金融市场为辅的政策方针;(3)完善现有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与政策金融,发展农业保险;(4)发展农村存款保障机制,完善期货市场,支持非正式金融存在。
  • 详情 失灵及其克服: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创新
    农业保险与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并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但是由于农业自然风险的特质导致农业保险失灵现象的客观存在。政府干预是克服失灵的主要手段,但是应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分保或再保以及外部监管的形式,以避免矫枉过正所引发的市场扭曲。此外,农业互助保险社等组织形态的变革以及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也是克服失灵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