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

  • 详情 区域壁垒和中国城市的银行业竞争格局
    本文探讨了区域壁垒对中国城市银行竞争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壁垒和地理壁垒都会导致不同城市间的银行竞争水平存在差异,但影响程度随时间在下降,不同区域壁垒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国有银行天然具有跨区域经营的特点,因而呈现出差异性的结果。具体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分布受文化壁垒影响,而不受行政壁垒影响;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受行政壁垒影响,而不受文化壁垒影响。行政壁垒会影响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但文化壁垒的作用并不显著。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时期,应构建结构合理的银行市场体系和分工协作的银行机构体系,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服务于资本在全国的最优配置,中小金融机构聚焦当地实体经济,结合当地文化开展业务创新。
  • 详情 西方社区银行经营发展模式及启示
    本文结合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银行的概况与界定、经营优势与面临的挑战、主要发展模式、组织架构与规模边界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论述,并剖析总结西方社区银行的发展特色、模式创新与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与发展,建设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基于新型农村金融视角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研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机构。2005年,人行启动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以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确立了新型农村金融的准入政策、运行机制和监管措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了较快发展。
  • 详情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河南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1978—2010)
    基于河南省1978—2010 年的统计数据,对河南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河南省的整体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变动是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从短期看,河南省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为此,应通过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竞争互补,以及防止农村金融资源的进一步流失等措施,引导金融业均衡发展,发挥其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
  • 详情 社会经济特征、竞争优势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来自我国278家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
    本文使用2006-2009年2029县(市)的数据,对我国278家村镇银行网点选址的因素进行了经验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表征社会经济特征的人均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比例、就业人数和村镇银行选址正相关。表示竞争优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和村镇银行选址正相关。这表明了当前我国村镇银行选址偏好于经济发展良好地区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于农业产业。此外,村镇银行选址偏好于信息化水平高的地方。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激励其到贫困地区积极开展涉农业务;同时要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培育整合大型农业企业;要加大信息推广力度,以推动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
  • 详情 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和枢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因此研究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及方法对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结论。针对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系列可供借鉴的建议。
  • 详情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持,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食收购贷款,信用社背离了合作制的宗旨,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根本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理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关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发展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改革税收、利率政策,形成农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加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多方面筹集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
  • 详情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农”问题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三农”问题需要全方位、立体的解决方案。本文着重从农村金融的角度,论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认为,(1)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是目前农村经济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坚持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为主,发展金融市场为辅的政策方针;(3)完善现有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与政策金融,发展农业保险;(4)发展农村存款保障机制,完善期货市场,支持非正式金融存在。
  • 详情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持,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食收购贷款,信用社背离了合作制的宗旨,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根本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理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关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发展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改革税收、利率政策,形成农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加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多方面筹集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
  • 详情 农户融资与信贷供给:来自安徽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安徽省农调队1990-2002年的资料对农户的融资需求和信贷供给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服务与“三农”发展存在显著的共生互动关系,在农户收入偏低的情况下,信贷供给对农户投资、农户收入和储蓄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文章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着力点是根据农户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建设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