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

  • 详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农民工流动与农业蓄水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微观证据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农民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城乡融合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突发性冲击会对其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基于“突发性冲击-农民工流动-农业再就业”的逻辑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论证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就业地点以及农业就业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劳动力供需变化与市场配置效率下降加大了农民工工资下行压力,带来了不利的收入效应;加之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大,县域内就业增加,农民工流动性下降;由于非农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利用农业的劳动力蓄水池功能进行农业再就业,获得暂时的就业保障以抵御公共卫生风险。此外,城市的失业效应与劳动者的替代效应是突发性冲击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潜在机制。据此,文章认为将更多农民工纳入就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融合,以及通过技能培训等加强对弱势农民工群体的救助和支持是保障农民工生计、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 详情 如何建立防止农民规模性返贫的金融结构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易县格莱珉小贷模式、政府金融扶贫方式的分析,指出了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过去依靠政府扶贫资金担保和贴息换取金融机构对贫困户贷款,虽然也能帮助脱贫,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信息不对称、成本高、风险大问题,将来政府停止担保贴息,银行就会停止贷款,农民失去金融服务还有可能规模性返贫。因此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结构。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农村金融发展逻辑进行了延伸分析,科学设计了由“普惠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村庄银行、“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乡村银行经管系统与八大辅助系统组成的“二梁八柱”农村金融架构,并对农村金融结构及其建设步骤提出了建议。
  • 详情 “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研究
    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其金融杠杆的优势,辅以财政补贴的政策优势,日趋成为政府保障农业稳定生产、农民可持续性收入的利器,呈线性增长的趋势。然而,分销渠道较为单一、信息流通受限、信息不对称等约束因素一直制约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率更大范围推广。“互联网+”任何经营模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已经深度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的禁锢,使得经济利益呈几何增长的态势。“互联网+”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构建,符合当前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探底农业生产经营者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与承受能力,也更加符合保险公司多维度营销模式。随着国家的“互联网+”战略的覆盖面推广,其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融合,应该率先涉足农产品自然灾害保险和农产品价格保险两种险种,从互联网平台功能界定、供给侧政策扶持、风险转移等角度进行精雕细琢。
  • 详情 农民选择互联网支付的影响因素分析
    互联网支付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一种金融创新,是互联网金融金融业务的核心和发展的起点。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模式,互联网支付不仅对传统互联网金融体系带来了冲击,还对人们的生活和习惯带来改变。研究影响农民选择互联网支付的影响因素,对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和促进农村消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拟采用 Heckman二阶段分析法对影响农村居民选择互联网支付的因素展开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互联网支付在未来农村有很大发展空间。由于消费者年龄对于农村居民是否使用在线支付这一互联网金融形式具有反向影响,因此,随着年轻一代的农村居民不断成长,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人会越来越多;二是教育水平影响农民居民对互联网支付的选择。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选择互联网支付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农村居民是否选择互联网支付还受快递终端网络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发快递越方便,越愿意选择互联网支付。(此段由CFRN编辑)
  • 详情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
    本文在对中国当前的三种农民工养老保险实际运作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提出了一个存在外来人口进入的动态劳动力市场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入养老保险的两期动态生命周期模拟模型。 论文探讨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可能存在的7种情形以及4种养老保险模式,并且对不同情形、不同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量、社会福利变量以及养老保险体系变量共3类22个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了模拟分析,就经济效应对若干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讨论。
  • 详情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持,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食收购贷款,信用社背离了合作制的宗旨,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根本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理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关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发展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改革税收、利率政策,形成农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加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多方面筹集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
  • 详情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村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持,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离农村,形成了农村金融的“真空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只提供粮食收购贷款,信用社背离了合作制的宗旨,邮政储蓄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根本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理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资金关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发展新的合作制金融机构;改革税收、利率政策,形成农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加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多方面筹集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
  • 详情 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达70%,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必须要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近几年来,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一届政府把“三农”问题纳入了头等重要的议事日程。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三农”发展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种机遇。
  • 详情 农村住房抵押问题研究
    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个人住房抵押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农村个人住房占用的宅基地的特殊性质,使得一些地方法院往往将农村个人住房抵押判定无效,而一些金融机构在面对农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时也是犹豫难决,为降低贷款风险,只好转而采取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方式。目前农村个人住房抵押制度存在的弊端不仅大大削弱了农民的融资能力,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投入力度,同时,也势必影响到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
  • 详情 金融支持“三农”问题审视与策略取向:安化个案研究
    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三农)的发展是我国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约,金融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通过对该县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情况的调查,并以此作为个案,探讨、研究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