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

  • 详情 早期注册制改革与实体企业金融化:基于创业板的准自然实验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证券市场走向成熟、完善与市场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本文基于创业板与主板上市企业数据,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与RDD-DID模型,研究注册制改革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剖析其作用机制。两种模型的估计结果均表明,注册制改革显著提升了企业的金融化程度。此外,研究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得到验证。机制分析表明,注册制改革通过降低上市门槛、缓解融资约束以及增强市场竞争,推动企业金融化水平提升;与此同时,其信息披露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改革的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性较低企业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较弱的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丰富了关于注册制改革的政策影响文献,为理解研究注册制改革如何影响企业金融化提供了新视角,并对抑制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深化注册制改革并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创业板改革,非理性投资者和磁吸效应
    本文针对股票涨跌停板的磁吸效应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成因——非理性投资者的追涨杀跌和过度交易行为。我们使用投资者密度构建了包含异质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的均衡价格模型,发现非理性投资者供需密度超过一定阈值时,股票的期望价格变动会出现磁吸效应,非理性投资者供需密度进一步增加时,磁吸效应会减弱。我们使用中国创业板市场股票的分钟级数据实证检验,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事件作为自然实验,发现投资者供需密度的变化可以解释改革前后上涨和下跌磁吸效应变化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补充了流动性需求无法解释的空白。研究还发现信息披露质量更差的股票,其磁吸效应更弱,这和理论模型结果是一致的。
  • 详情 注册制实施对我国多层级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
    本文立足我国股票市场的两次注册制改革,运用事件分析法,考察我国主板、科创板与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前后的变化。我们首先对比了注册制实施后,主板、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公司效率的差异,然后从财务风险因素与企业性质两个角度对注册制实施后,各板块上市公司的定价效率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第一,两次注册制改革对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都产生了正面影响,除了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短期影响外,财务风险较小的公司的市场表现均更好;第二,与非国企相比,国企对于两次改革事件的反应均更为负面;第三,创业板上市公司在第二次注册制改革事件中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市场表现,而科创板上市公司在第一次注册制改革中表现出负面的短期反应以及正面的长期反应。我们的研究表明,注册制实施对我国不同板块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可为未来股票市场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的政策运用和路径选择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 详情 多重网络嵌入下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资金流和知识流网络视角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资金支持和技术知识角度构建资金流和知识流网络,并进行多重网络解耦研究。利用我国创业板 2010-2019 年科技型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数据及专利数据,构建以科技金融网络代表企业所处的资金流网络,以知识网络代表企业所处的知识流网络,将企业技术创新嵌入在科技金融网络与知识网络的多重网络结构中,探讨企业科技金融网络与知识网络的关系特征和结构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科技金融网络联系强度和知识网络联系强度,分别对科技金融网络、知识网络结构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科技金融网络联系强度和中心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均具 有正向影响,知识网络联系强度和中心度均对企业技术创新呈倒 U 型影响;科技金融网络联系强度对科技金融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技术创新间正相关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但正向调节知识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技术创新间的倒 U 型关系;知识网络联系强度负向调节科技金融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正相关关系,正向调节知识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倒 U 型关系。
  • 详情 IPO资金都去哪里了?
    本文基于20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IPO资金对公司运营绩效和公司 市值的影响。研究发现IPO资金大部分在上市后第一年被用于长期投资,而非日常的生产 经营,在随后的两年企业甚至减少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而继续进行资本性投资。这种资金 使用策略导致了上市后企业经营绩效的不断下滑与恶化。不同于上市前企业将资金主要投 入到生产经营中,投资的高回报和对公司市值的提升引诱IPO企业将资金重点运用于资本 运作,但效果并不理想。
  • 详情 IPO 融资能够有效提升创业公司运营绩效吗?
    本文通过对 200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IPO 前后的经营业绩分析,研究外部 IPO 融资对上市公司内生经营绩效的影响,利用回归模型来分析 IPO 在多大程度上分别对五 个经营绩效指标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创业公司在上市后的第一年主要利用 IPO 资金来调 节公司的债务水平,而在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并非 IPO 融资所贡献,且这些经营指标的 增长并未实现公司总体运营绩效的同步提升。IPO 对企业的收入和净利润相关的运营绩效 影响甚微,虽不同行业和省份的企业表现略有差异,说明大部分的上市企业未能有效利用 IPO 资金来提升其经营绩效。
  • 详情 研发联盟与企业创新: 基于专利数量、技术多元化和创新突破性的研究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研发联盟日趋增多。本文以研 发联盟和创新活动都活跃的创业板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发联盟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 作用机理。本文运用“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企业实施研发联盟对于创新具有显著 的促进作用。在反映创新能力的多项指标方面,发生研发联盟的企业都强于未发生研发联盟的 企业;无论是使用新增专利数量、新增发明专利数量、技术多元化还是创新突破性指标,都稳 健地验证了研发联盟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并且,研发联盟促进企业创新存在先递增后递减的 滞后效应。进一步发现,研发联盟的连续性对于企业创新具有学习效应。相对于一次性研发联 盟,连续性的研发联盟更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此外,研发联盟的治理结构对于企业创新具有调 节效应。相对于股权式研发联盟,以契约形式缔结的研发联盟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本 文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企业缔结研发联盟的协同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并为政府 和企业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 详情 筛选价值还是影响价值——创投机构对被投资企业业绩的影响
    各界都比较关注创投机构的增值功能,但少有人深入研究到底是创投提升了企业业绩还是发现了企业业绩并选择了企业。本文首先分析了创投与被投资企业业绩间互为因果的内生关系,然后用工具变量法和滞后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并分别检验创投机构对企业业绩的筛选功能和增值作用。以深圳创业板2009-2011年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得到的实证结果显示,创投机构的投资和持股因素在各种模型检验中都与企业业绩显著负相关;企业业绩对创投投资概率的影响不明显;多种均值比较结果显示有创投支持的企业其综合业绩、长期业绩均值以及创投投资前的业绩都比无创投支持的企业差。
  • 详情 政府背景、市场化进程与风险投资企业绩效: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风险投资企业绩效受政府背景影响视市场化进程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论文通过风险企业家政府背景、风险投资企业董事会政府背景强度及深度三个维度,刻画了风险投资企业政府背景,以2006年至2010年包括创业板在内的575家有风险投资持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政府背景、市场化进程与风险投资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无论是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现实业绩还是Tobin Q值衡量企业成长价值,高管政府背景都对风险投资企业绩效有正面影响;(2)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高管政府背景对风险投资企业绩效影响更显著。
  • 详情 策略性盈余管理、信息动量与解禁减持
    本文探讨了创业板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原始股东限售锁定期制度影响私募股权机构退 出行为决策、进而影响企业上市前后盈余管理行为以及上市后短期内市场表现的问题。论文首先 从私募股权机构最大化其声誉资本的角度,建立了适合创业板现状的上市前后盈余管理决策模型, 认为私募股权机构在面临限售锁定期制度时会通过在上市前压低盈余水平,产生较高的IPO 抑价 现象来吸引二级市场证券分析师和投资者的关注;继而通过上市后释放盈余业绩,满足或超出投 资者的预期,产生年报公布期间的超额非正常回报现象来再次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最终达到稳 定或抬高上市后股价的目的,以便在锁定期解禁后实现减持套现。本文采用截至2011 年10 月的 创业板数据,对私募股权持股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IPO 抑价程度、信息动量效应、 年报公布效应、解禁后市场估值以及解禁后短期内减持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对比、回归分析和事件 研究,证明了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