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的决定

  • 详情 银行间市场企业类债券发行和交易定价研究(第二届博士生论坛)
    随着国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对于债券定价的各类研究变得日益重要。关于定价和利差的解释,国内外研究集中在违约风险(反映为信用利差)和流动性风险(反映为流动性利差)方面。国内银行间企业类债券市场为商业银行主导的市场结构,存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制和发改委审批制两大体系,发行人主要为国有企业和投融资平台。限于发展时间较短,历史市场价格和违约数据积累不足,给研究分析带来了诸多困难。 本文以实践角度出发,提出了“企业类债券收益率=同期限无风险利率+信用利差+流动性利差+其他因素(例如税收利差)”的分析范式。在一级市场,本文发现:1、交易商协会发布的“指导定价”是发行利率的决定性因素;2、债券种类和结构会影响债券发行利率,企业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发行利率明显高于其他同评级债券,但债券回售和赎回条款未被有效定价。在二级市场,本文选取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无风险利率,对3-5年中期票据的收益率进行回归分析。结论为:1、国内中期票据收益率大部分可以由无风险利率和信用评级所解释,税收因素也在债券交易定价中得到了反映;2、3年期中期票据信用等级每降低1级,收益率大约上升42.5bps;5年期中期票据信用等级每降低1级,收益率大约上升45bps;3、高评级债券的收益率变动能被无风险利率收益率变动解释的程度要高于低评级债券的收益率变动;4、宏观资金面紧张时,企业类债券的信用利差和流动性利差倾向于上升。本文还选取了铁道部发行债券作为实际案例,就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对铁道债的收益率变化的影响,以及财税支持行动的效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最后针对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提出了两点意见:1、抓住金融脱媒机遇,大力布局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业务;2.发展银行间做市业务和定价模型,提升交易和销售能力。
  • 详情 经常账户的失衡:对国际融资悖论的跨时均衡分析
    目前大家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讨论很多,但基本上都局限在静态的分析层面。本文试图从动态的视角对经常账户失衡的产生根源、福利后果以及调节机制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诠释。具体而言,我们首先从经常账户失衡的现状出发,借助开放经济下跨时均衡的动态分析框架,考察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关键因素以及世界利率的决定,然后探讨了经常账户的跨时变化以及由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国际利益分配问题。最后,本文还将模型的理论结果与当前的现实相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利率决定机制探索 -- 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重新解读和修正及对IS-LM模型内在逻辑矛盾的消除
    对利率决定机制的不同看法一直处于货币经济学中许多困惑和争论的中心,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又更是处在中心的中心。本文尝试从流动性偏好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对其进行全新的解读。本文揭示了在利率决定中引入流动性偏好分析的必要性,并表明,是融资动机,而不是交易动机,在利率决定中发挥着更为基本的作用。同时本文指出,在凯恩斯的利率理论中利率是不确定的,而且这一错误是由于融资动机的引入才得以显示出来。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把一般均衡方法和基于融资动机的流动性偏好分析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逻辑统一的、完整的利率决定模型。在新的模型中,利率由闲置货币的供求决定。进一步地,本文还推导出一个反映利率和预期收入间关系的宏观经济模型,以取代存在着内在逻辑矛盾的IS-LM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