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调整

  • 详情 利率双轨制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利率双轨制之下:银行体系中被管制的存贷款利率,和基本由市场决定的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共存。利率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部分,也是理解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关键。以存款利率上限为核心的利率双轨制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中数量与价格工具并存的特点,也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于发达国家。本文通过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利率双轨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不同情形下,货币政策目标如何通过各种政策工具传导至市场利率,并和信贷总规模一起实现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该理论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价格管制带来的扭曲需要由数量管制来纠正。实证模型结果显示:市场利率对基准存款利率调整最敏感,其次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在利率双轨制下效果则不太显著。
  • 详情 报价银团间Shibor存款利率定价寡占动态博弈研究
    本文基于不完全信息Stackelberg 寡占模型,首次将博弈研究用于分析Shibor 存款利率定价。 在假设部分报价行之间存在合谋定价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三种市场战略结构中银行的报价行为。研究显示: 在Bertrand 双寡头市场结构中,报价行间合谋定价操纵Shibor 存款利率的行为不可能实现。而在Stackelberg 寡占市场结构中,参与合谋报价的银行利润可以显著的提高。由此得知,尽管群体操纵Shibor 存款利率定 价的行为不会存在,但个别报价行确实存在通过控制Shibor 存款利率定价操纵市场的机会。此外,参与合 谋的报价行拥有存款供给对Shibor 存款利率调整敏感性的信息优势,通过影响未参加合谋报价行预期的策 略,可以获得更多的均衡利润,挤占未参加合谋报价行的市场份额。有鉴于此,文章最后提出了预防并限 制报价行违规行为的若干对策。
  • 详情 我国实际货币缺口与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分析
    本文利用局部调整模型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定量估计。估计结果表明,实际产出、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股票市价总值以及货币替代率均对我国的狭义和广义货币需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进一步地,我们计算出我国的实际货币缺口,以此考察我国实际货币供求状况的变动特征及其与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分析表明,我国近年来的利率和汇率政策仍然是以稳定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但仅仅通过利率调整或者人民币升值均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的货币供求状况,并且在稳定通货膨胀方面的效果也不理想。
  • 详情 个人信贷是银行业的救世主吗?
    本文的目的是根据信息生产的激励模型,采用比较金融体系的研究方法,通过考察美国和日本等不同金融体系国家在开展消费者信贷业务中的各自运行模式,来探索我国目前消费信贷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过严密的实证分析方法,我们发现: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相对于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个人信贷业务的可支撑的规模要小得多,其主要原因是这两类国家所采用的个人征信、信用风险防范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银行体系主导的国家是通过银行设定抵押资产和较高的刚性利率来达到目标,而市场体系主导的国家则是通过基于市场的信息生产机制和保证这一机制有效运行的价格发现功能(定价机制)来实现的,我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表明,对于消费者信贷业务的特点来讲后者是更有效率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联合征信体系的建立、风险分散机制的完善以及资产证券化的引入是消费者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