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

  • 详情 气候适应性投资、气候韧性与宏观经济政策支持
    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支持气候适应性投资,从而提升气候韧性,是现阶段推进气候适应性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在动态测度气候韧性的基础上,为气候适应性投资提升气候韧性的效果提供初步证据;然后构建嵌入气候适应型财政货币政策的气候灾难风险模型,考察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的产生机理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效果。最后进一步讨论最优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与政策组合。研究发现:第一,气候适应性投资能够显著增强经济的抗气候风险冲击能力以及冲击后的反弹能力,有效提升气候韧性。但由于银行、企业道德风险以及气候适应性技术约束的存在,气候适应性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由此产生。第二,气候再贷款政策通过缓解银行道德风险引起的贷款利率溢价;气候适应补贴通过补偿适应性技术门槛产生的投资调整成本,能够有效缩小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但企业道德风险会削弱两类政策的实际效果。第三,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支持气候适应性投资,能够有效缓解气候灾难风险对经济金融系统的负面冲击,其中气候再贷款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金融层面,气候适应补贴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加显著。第四,为完全弥补气候适应性投资的缺口,最优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随着气候灾难风险升高需要不断增强。但气候再贷款政策会受到零利率下限的约束,过低的气候再贷款利率不利于社会福利改进,气候再贷款政策搭配使用气候适应补贴政策能够更好地增进社会福利。
  • 详情 数字金融与信息垄断利率
    本文探究了长尾市场上的数字信贷利率形成问题,基于Hotelling模型从信息传输的视角提出该市场存在一种新型的垄断,并且动态地分析了这种垄断的加剧过程。本文主要发现有:第一,银行决策的最优信贷利率与其获得的借款人信息量负相关。第二,如果数字空间存在信息传输损耗,那么均衡利率高于Bertrand利率水平,为一种信息垄断利率,垄断溢价、垄断利润均与损耗系数正相关。第三,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次数越多,这种溢价也会越大,而且借款人之间的利率不平等问题也会加重;第四,部分借款人可能还会遭受歧视性定价。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三项政策设计讨论,包括因信息垄断造成的垄断指标测度、风险指标测度以及最优的数字普惠考核政策,以破除数字鸿沟、缓解信息垄断,从而降低长尾市场均衡利率,保障数字金融的普惠性。本文最后对理论模型进行仿真,模拟主要结论。
  • 详情 贷款市场化定价、 企业融资成本与信贷配置效率
    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提高利率传导效率, 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019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oan Prime Rate, 简称 LPR) 改革。 本文基于 LPR 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 采用连续 DID 等方法探究 LPR 改革对实体经济融资的影响及其机制。 结果表明:第一, LPR 改革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第二, LPR 改革提升了信贷配置效率, 高成长性企业贷款可得性显著上升;第三, LPR 改革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产生异质性影响, 低风险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相对显著;第四, 微观机制结果验证了, LPR 改革不仅通过传统的竞争性机制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还会通过利率传导机制与贷款定价机制畅通利率传导过程, 提升中小银行贷款定价能力,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 详情 基于隐性因子模型的公募基金业绩分析
    如何合理评价基金业绩是满足培育一流投资机构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议题。现有的基于传统资产定价方法所构造的因子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高维特征决定基金业绩的市场环境。本文创新性地运用前沿的工具主成分分析法,从28个与基金业绩有关的特征中提取出隐性定价因子。本文发现,五因子隐性模型对基金和基金组合业绩的整体解释力度在样本内分别达到了81.85%和99.82%,这一整体解释力度在样本外分别为79.53%和99.74%。本模型对基金和基金组合的解释力从整体、时序、截面和相对误差每个角度都优于传统的显性因子模型。在识别隐性因子过程中,基金持仓股票的市值、换手率、营业利润、过往表现和基金过往业绩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隐性因子部分的定价能力同通货膨胀率、国债利率、宏观杠杆率、股债市场流动性和工业生产不确定性等常见的宏观周期波动有关。最后,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应当利用大数据多元化基金业绩度量体系,以优化散户投资者基金资产配置效率。
  • 详情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观影响研究 —— 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为评价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本文基于企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首先,基于企业债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开市场操作所形成的政策利率(以下简称 OMO 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乘数效应。其次,基于上市企业财务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OMO 利率对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存在显著的正向传导效果。最后,非对称性的研究结果表明,OMO 利率上升对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推升效果显著大于下降时的降低效果。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从实体经济角度而言,公开市场操作是高效率的货币政策实施工具,其所形成的OMO 利率是有效的货币政策测量指标。
  • 详情 准备金规模与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有效性
    本文探究了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在中短期内提振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而银行体系的准备金规模状态是影响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将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定义为融资方式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准备金规模状态划分为稀缺准备金和充足准备金状态,并依据超额准备金数量相对流动性需求的充足程度对准备金规模状态进行了严格定义。依托包含银行体系和财政货币政策互动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本文解析和定量地研究了不同准备金规模状态下各类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的效果,并以理论模型蕴含的检验标准为依据,分析和预测了我国当前准备金规模状态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稀缺准备金状态下依赖准备金数量工具和充足准备金状态下依赖超额准备金利率工具配合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能够提升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我国银行体系当前处于稀缺准备金状态,但正在逐步向充足准备金状态靠近。现阶段政策当局可以考虑通过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
  • 详情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与普惠金融发展——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实证研究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之中。解决应收账款被占用导致的资金周转困难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为了降低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提升动产可质押性,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搭建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并通过数字化系统直连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借助平台应收账款质押与融资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核心企业使用数字化系统直连后:(1)核心企业通过系统直连上传的应收账款数量和金额上升,且新接入的主要是规模小、利润率高、现金流压力大、债务负担重的中小微型供应商企业;(2)中小微企业供应商贷款笔数与贷款金额均显著上升,且贷款利率更低;(3)供应商与核心企业财务指标均显著改善。本文结论表明建设数据中心化的统一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可以为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有力地推动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 详情 资本账户开放下汇率制度的选择
    汇率制度的选择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新凯恩斯理论模型探讨了资本账户开放下汇率制度的选择。通过比较不同资本账户开放速度、不同汇率制度与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产出、通胀率与汇率的波动情况,并进行福利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汇率制度从相对固定转化为浮动,福利损失不断下降,且随着资本账户开放速度的提高福利损失下降的幅度降低;(2)在本文设定的各种汇率制度下,资本账户的开放都是有助于福利提高的,特别是在资本账户开放速度提高的初始阶段,福利会有显著地提高;(3)资本账户开放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才能实现本国的福利最优。本文的结论得到资本账户开放国家开放事实的支持。
  • 详情 商品本位与信用本位的选择:金融市场视角下的法币改革
    本文从金融市场视角研究了法币改革的背景和经济影响。基于“南京十年”期间的资产价格高频数据,我们发现,与银本位相比,信用本位下不仅短期利率更加平稳,长期利率也大幅下降了,并且利率行为变化时点与法币改革吻合。这表明管理得当的信用本位不仅在稳定金融市场方面明显优于商品本位,而且在稳定长期通胀预期方面也并不逊色。这有助于认识货币政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并为货币本位选择问题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 详情 零利率下限约束、供求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
    本文首先通过构建 DSGE 模型,分是否存在零利率下限约束两种情况探讨了供给和需求冲击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不存在零利率下限约束的情况相比,当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时,由于“费雪效应”的存在会从两方面改变供给和需求冲击对一国产出、消费、劳动、通胀率和实际利率等经济变量波动的影响:一是会改变对一些变量影响的方向,二是从影响的程度来看,零利率下限约束存续的期限越长经济变量波动的幅度也越剧烈。随后我们分析了我国零利率下限约束的特征事实,认为我国自 2004 年以来先后经历了一个受零利率下限约束和不受零利率下限约束的时段,并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对比分析了上述两个时段内供求冲击下我国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动态响应轨迹,结果基本证实了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最后,基于本文的分析我们也对当前国内外环境下我国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