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

  • 详情 亚洲经济体银行业跨境信贷联系的测度与分析
    内容提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说明银行业在跨境金融联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跨境金融联系愈加紧密,本文以 2016-2021 年 14 个亚洲经济体银行业的未偿债权与债务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构建了亚洲经济体银行业跨境信贷网络,并使用网络分析方法对该信贷网络的结构特征、重要性节点以及中日银行业的跨境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16-2020年亚洲地区各经济体银行业之间的跨境关联越来越紧密,全球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在 2021 年逐渐显现,使得各经济体的跨境信贷联系明显收缩:新加坡在亚洲银行业跨境信贷网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印度的跨境关联强度不断提升,其重要性逐渐增强:中国银行业对外发出的跨境关联强度增幅显著,在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贷出方的角色,重要程度显著上升,而日本银行业的跨境关联强度无明显增幅,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本文为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以及亚洲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启示。
  • 详情 亚洲区域跨境信贷网络的测度与分析——兼论中日银行业的地位变化
    本文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2016—2021年14个亚洲经济体银行业的未偿债权与债务的多边季度数据为样本,利用欧式距离对各经济体银行业之间的信贷联系进行了测度,由此构建了亚洲区域跨境信贷网络,并分析了网络结构的动态特征以及中日银行业在其中的角色、重要性和跨境联系。结果表明,2016—2020年亚洲区域跨境信贷网络结构呈现出高密度、高聚类系数的特征,中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是网络核心,外围经济体则有向核心靠拢的趋势。从网络动态特征和节点重要性来看,中国银行业在亚洲区域跨境信贷网络中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尤其是资金贷出方的角色显著增强。与中国大陆联系最紧密的经济体分别是澳大利亚、土耳其和印度,但港澳台地区与中国大陆的关联强度却不如预期。日本银行业在亚洲一直是重要的资金贷出方,与其联系最紧密的经济体分别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此外,新加坡,澳大利亚、巴林银行业在亚洲区域网络中发挥显著的桥梁作用。自2021年开始整个亚洲银行业跨境信贷联系明显减弱,这可能与全球疫情的冲击有关。本文为中国银行业跨境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亚洲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了政策启示。
  • 详情 跨国银行在华投资的省域选择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金融机构之一,外资银行在大陆的投资活动受到各省级政府的关注。在确立跨国银行进入大陆省级区域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1996年初至2006年7月底在华265家外资银行机构的最新数据、运用条件Logit离散选择模型对跨国银行在华投资区域决定因子的实证分析显示:市场需求因素和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因素对外资银行有着显著的吸引,而区域政策环境因素和经营成本因素无影响。各省域招商外资银行的工作重点应立足发展本地经济、营造外资集聚、完善金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和做好外资银行机构的服务等工作,而非一味地提供种种优惠。
  • 详情 证券市场国际化与区域性统一市场构建
    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离开了资本市场的支持,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创新活动及其产业化更是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可以这么说,发达国家正是由于十分重视证券市场的作用,通过从证券市场的融资,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不可抗拒的主旋律,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配置,来提升其全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证券市场作为提供资本要素的最重要场所,其国际化进程在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集中与分散相统一、全国性与区域性相协调、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相结合的体系。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已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的技术环境、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也在发生着显著而深刻的变化。 我国已正式加入了WTO,按照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具体要求,金融服务业的逐步对外开放将成为必然,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直至全面接轨的进程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步展开。应该说,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我们应该走的路,这是一个方向。但是这条路应该怎么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我国来说,我们应当在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努力扩大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步伐,吸引外资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国际化的方向,应该是在加强证券监管的国际协调的同时,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发展证券市场区域国际化,构建中、日、韩及东盟区域性统一证券市场,以扩大资源配置领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但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市场化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对国外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也较严。在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如何实现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如何借鉴国外成熟的发展经验,让证券市场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 详情 论区域金融学
    区域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虽然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外延并不完全重合,区域金融研究的实质就是将金融置于区域经济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区域金融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构成区域金融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区域金融学是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边界上生长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 详情 当代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演进及其对我国区域金融研究的启示
    本文根据Sheila C・DOW、Carlos J・Rodriguez - Fuentes (1997)的研究,介绍了国外(主要是欧美国家)关于区域金融研究的进展,首先回顾了西方区域经济学界对区域金融的研究,指出尽管区域经济学对区域金融的研究有贡献,但总体上区域经济学对金融变量是不重视的。因此,本文的重点放在西方宏观货币经济学界对区域金融的研究,这类研究既有理论方面的,大量的是经验实证方面的,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总体上是宏观货币经济学模型在区域层面上的应用,经验方面的贡献主要是以美国为例。本文最后是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对我国区域金融研究的启示。
  • 详情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与实证分析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各地区差异明显。本文对我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论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和金融深化指标在不同地区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东部地区较快的经济发展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股票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对经济增长起着较好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股票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金融深化指标在任何地区对经济增长都起阻碍作用,而在中、西部表现更为明显。
  • 详情 中国跨国公司总部与内地和香港金融服务业中心发展 -- 金融地理学的角度
    近年,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创新加速了全球金融景观的变化。看起来,像纽约和伦敦仍高踞世界前两位一样,金融中心在区域上的序列一般较为稳定。但其实每个金融中心在地区、国际和全球的层面上正在不断地变化中。现在,因为全球化和信息科技创新的庞大力量,国际间变得日趋「无边界化」,金融中心变迁的速度和幅度也日益增大。很多金融中心,诸如纽约和伦敦,都面临其地位被取缔的危机。它们在维持其金融地位的过程上承受着颇大的压力。虽然有很多措施,诸如解除管制和提高透明度等,在技术上都能帮助维持甚至提升金融业的竞争力,但在金融中心结构进化的层面上,单靠执行这些措施是不够的。而且,单靠城市自身的能力是不足以令金融中心发展起来的。不过,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地理学,特别是一个新兴学科-金融地理学(Geography of Finance)的学者致力研究一系列强而有力的工具去说明和解释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而「信息腹地论」是这学科中最能研究现代金融地理的其中一个重要范畴。该理论能帮助学者们研究和了解国际资金流、金钱景观、银行和服务机构的位置,以及金融中心的区域形成和发展。它提出的「信息外在性」、「不对称信息」和「路径依赖」不单是信息腹地形成的主要动力,也是决定着一个城市在区内金融地位的变迁。本文将运用前后两次详尽的企业总部位置调查去辅助分析和预测中国各大主要的经济中心(包括香港、北京、上海和广东城市广州和深圳)于可见将来在区内金融地位的起跌。
  • 详情 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要求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合作的内涵是服务、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经济金融联动关系的基点是银企关系,长三角区域商业银行合作最现实的方式是寻求内部联动,通过错位竞争,使金融资源在更广泛的领域流动和选择,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经济金融的良性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