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

  • 详情 汇市、国际资本市场时变冲击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之间联系的加深,金融风险通过各种渠道的传递愈加频繁。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跨市场冲击,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本文利用汇改以来 2006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0 月的数据,基于误差修正模型与 TARCH 模型,实证研究了汇率、国际资本市场变动与中国股市的长期关系和时变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汇率、国际资本市场变动与中国股市波动呈现明显的时变性,汇率的下降即人民币的升值,造成了中国股价的下跌。国际资本市场与中国股市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特别是美国股市的大幅下跌对中国股市冲击的概率更大。此外,国际资本市场金融风险对中国股市的冲击力度存在较为明显的“杠杆效应”。并提出了避免由于风险传递的时滞导致金融政策的误判;积极引导资本市场投资者预期,降低资本市场的动荡幅度;建立健全金融市场风险监控体制,做好风险预警等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汇率变动、生产网络与股市反应——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的分析
    本文研究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汇率变动对中美两国股票市场的直接影响以及由生产网络带来的间接影响。从一个静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推出具有空间自回归(SAR)模型形式的实证模型,其中以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由实证结果发现,中美双边汇率变动对两国股市的影响在贸易摩擦期间均比之前更为显著,人民币的贬值导致中国股市收益率的下降,其中约 80%的部分是由行业间生产联系带来的网络影响,而美元的升值导致了美国股市收益率的下降,其中约 65%的部分是网络影响。关税制裁波及的行业与未波及行业的股票收益率均受到了汇率变动的影响,但后者受到的网络影响更大。
  • 详情 人民币汇率与东亚货币的相关性研究
    使用DCC-GARCH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本文比较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人民币与东亚六种货币汇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危机前后东亚货币与人民币都保持一定程度的同步性,但这种同步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总体来说,危机后各货币的同步性程度均有所增加,这可能反映了中国对东亚地区经济影响力的提升;第二,危机前后东亚货币与人民币的相关性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危机前东亚货币表现出明显的国别差异,但危机后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并且在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及贬值时,才表现出与人民币的相关性,而人民币贬值幅度越大,东亚货币的贬值幅度也越大;第三,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东亚在金融危机前后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 详情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行以来,进口人民币结算额远大于出口人民币结算额。本文就这一问题分 析了人民币结算的福利情况及现有研究进展,并利用 VAR 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 响因素。脉冲响应分析表明,中美利差扩大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将导致人民币结算额上升,中美通货膨胀率 差扩大和我国占全球贸易份额上升将导致人民币结算额下降,加工贸易使人民币结算额先上升后下降,金 融市场发展的影响不确定。方差分解表明,中美利差对人民币结算额变动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几个因素,其 余依次为中美通货膨胀率差、人民币汇率预期、加工贸易、我国占全球贸易份额和金融市场发展,这表明 套汇套利是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影响因素。
  • 详情 外汇市场干预、汇率变动与股票价格波动——基于时变视角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加深,资本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关系愈加紧密。本文首次从投资者异质性和外汇干预的角度建立理论模型探讨汇率与股价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结果显示汇率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具有是时变性,且投资者异质性是导致时变性的重要因素。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采用SV-TVP-SVAR模型,利用2005年汇改后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股价之间的时变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汇率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著地时变性;汇率变动与股价波动之间不一定存在汇率升值——股价上涨的同期关系,但对于我国而言,2009年之前存在人民币升值——股价上涨的联动效应,但2009年之后却出现人民币升值——股价下跌的联动效应。
  • 详情 中国资本帐户开放对资本流动及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
    与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建议的时间表大致相符,假设到2020年中国已大致实现人民币资本帐户可兑换的前提下,我们预测到2020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的变化,及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国际投资头寸将显著增加,资本流入和流出将变得更加平衡。私人部门将从净负债状态转变为基本平衡的资产状态,而公共部门的净资产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将大幅下降。由于私人部门的国外债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外汇储备的重要性减少,中国将能够从国外赚取更高的净投资收入。总体而言,中国将继续是一个净债权国,而到2020年净国外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将大致维持稳定。这些结果表明,因为资本流动将双向增长,人民币实际汇率将不会对资本账户开放十分敏感。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显示,中国相对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增长差距将继续支持人民币实际汇率温和升值。
  • 详情 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走势影响的研究 ——基于不同样本区间的汇率传递视角分析
    本文从汇率升值预期的视角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并存的状况。通过结构VAR模型,分别利用全样本数据(1996年1月-2009年12月)和子样本数据(2005年7月-2010年12月),分析了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外来冲击(石油美元价格)及汇率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消费价格的传递效应。全样本数据表明,我国的通胀主要是由需求冲击引起的,子样本显示了汇率等外部冲击和货币冲击的效应明显,这表明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降低国内通胀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但现实是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压力并存且不断加大。本文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和资产价格效应从汇率预期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通胀起到不降反升的原因。
  • 详情 汇率升值预期、进口商行为和贸易中货币标价—理论模型和日元的经验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进口商标价货币选择模型,来研究出口商货币升值预期对进口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风险中性和价格刚性假定下,理论上升值预期对出口商货币的使用会产生三种影响:不变、增加和减少,但是一般情况下,当存在大幅的升值预期时,会减少出口商货币的使用。日元在出口中使用的历史经验证明了模型的结论,同时表明,商业压力和政治事件是贸易企业形成大幅升值预期的最重要的信号和依据,这要求为了推行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控制大幅升值预期的形成。
  • 详情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汇改后月度数据的经验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持续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金融稳定的重要问题,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亟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从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和国际因素三个维度选择影响汇率预期的13个经济变量,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经济基本面维度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再进行因子回归分析,发现贸易差额因子、即期汇率走势和美元指数是影响短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而竞争优势因子、美元指数和国际政治压力是影响中长期汇率预期的主要因素。更进一步地,本文进行递归方差分解分析,发现美元指数和贸易差额对短期汇率预期波动的贡献度较大;而净对外资产和BS效应对中长期汇率预期波动的贡献较大。
  • 详情 金融信贷是否是中国房地产、股票价格泡沫和波动的原因——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本文结合“有向无环图”(DAG)和递归的预测方差分解技术,克服了Granger检验和基于固定样本期的预测方差分解等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探讨了金融信贷是否是我国房地产、股票价格泡沫和波动的原因,并考察了信贷政策对房地产、股票价格影响的有效性,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同期还是中长期,我国金融信贷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有限、对股票价格影响相对较大,房地产、股票价格变动更多来自于人们升值预期和投机行为等导致的自身冲击。抑制我国房地产、股票价格泡沫和波动,金融信贷政策的作用可能有限,改变人们的预期和限制投机行为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