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详情 企业跨国并购的协同创新效应
    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在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并通过协同创新带动技术进步,这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应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模式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构建了创新活动突破企业边界的跨国并购理论模型,并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国并购促进了企业与其他研发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企业内部增加研发投入、外部拓展海外市场和建立战略共享渠道这三个途径得以实现。此外,跨国并购的协同创新效应会受到企业内部特征、外部环境和并购交易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文章的研究为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战略来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借助外循环来提升国内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 详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再定位——兼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自贸区改革路径
    立足于现阶段中国发展实际,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本逻辑,本文在深刻解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现实逻辑、理论内涵及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间的发展脉络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定位进行剖析。形成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再生产四大环节与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合,深刻揭示出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新规律、新特征,以系统集成思维开拓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的新境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作为新时代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新高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是驱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循环中的改革试验田和有力抓手,又是国内发展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开放桥头堡和重要窗口,在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关节枢纽作用。第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模式不仅在经济增“量”上可以发挥重要的改革助推剂效果,更会在经济提“质”方面起到全新的动能引领作用。我们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差别化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制度红利,引领国内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用高水平开放实践助推国内外经济良性循环,共同驱动中国经济奔向高质量未来。
  • 详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直达科创企业货币政策工具创设及“几家抬”框架构建
    当前科创企业整体呈现出“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特征,使得其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可探索采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更多投向科创企业。通过对比分析美联储主街贷款计划(MSLP)和我国央行推出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CLSP),结合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特征,提出创设直达科创企业的货币工具—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计划(PLSP),计划包含 4 个主要创新点,旨在提升商业银行科创贷款的投放意愿并精准投贷贷款。构建了涉及人民银行、知识产权局、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中介机构五方主体的科创企业金融工具“几家抬”框架,旨在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有效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