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

  • 详情 全球强制性ESG披露政策与中国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基于中国出口贸易的证据
    气候信息披露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合并中国上市公司和海关数据,基于各国强制性ESG披露政策的自然实验,考察其对中国出口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目的国强制性ESG披露政策对中国出口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具有增进效应,供应商企业的主动模仿和客户倒逼是重要的实现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当中国出口供应商为污染型企业、面临较高的外部环境关注度,及目的国强制性ESG披露政策执行更为严格时,政策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出口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完善不仅有助于增加企业对实行强制性ESG披露政策国家的出口,而且能够提升供应商企业未来的经营绩效。本文丰富了气候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与实现机制的研究,增强了对强制性ESG披露政策的理解,对构建可持续供应链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绿色标准与企业创新——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指标刻度与绿色金融机制探索
    2019年,国家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首次明确绿色产业范围和技术标准,旨在为包括绿色金融体系在内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重点支持方向提供技术上的参考目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以《目录》提供的技术文本为基础、运用前沿的大语言模型,构建了全新的基于专业技术角度的企业绿色技术指标,避免了传统企业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如ESG指标)存在的覆盖不足和漂绿高估问题。以该指标为基础,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目录》对企业创新能力、投资行为及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目录》的颁布鼓励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增加了绿色支出,提升了绿色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创新产出。进一步地融资机制探索表明,明确绿色标准显著降低了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对企业信贷融资渠道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本文通过经济意义分析发现,《目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节能减排。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机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 详情 中国企业全球人才管理的法律合规与数字创新
    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人才管理格局,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法律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深入剖析国际劳动法、税收法规、数据隐私保护以及跨文化法律差异后可知, 国际法律的复杂性不仅影响企业的人才吸引、 管理与留用政策,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需要构建全面的全球法律合规治理体系、培养跨文化领导力、优化全球薪酬与激励机制、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人才管理效率以及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期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从而塑造更具活力与包容力的国际商业生态体系。
  • 详情 企业ESG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风险的视角
    企业ESG表现良好是否会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事关我国通过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ESG表现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从企业风险视角出发采用多种风险指标对上述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并进行不同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企业良好的ESG表现能够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2)企业风险是上述影响的作用机制之一,即企业提高ESG表现能够通过降低企业风险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3)从宏观来看,企业所在地区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是上述影响机制成立的条件之一。(4)从行业来看,ESG表现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污染属性的行业之间具有异质性。(5)从微观来看,企业所有制对于ESG表现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调节效应。本文深化了人们对“双碳”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融资成本之间关系的理解,为企业重视和提升ESG表现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
  • 详情 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检验:普惠金融的视角
    小额贷款公司是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的重要载体,普惠是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根据普惠金融的特点,从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效度和稳定性四个维度选取九个指标构建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 2010-2018 年中国省级小额贷款公司数据进行计算与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特点,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和 中部地区。
  • 详情 双支柱监管下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实体经济的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吗——基于2015-2018年中国银企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立足于中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系统地梳理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风险承担机理,并选取 2015-2018年上市商业银行和公司为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宏观审慎、风险承担、流动性创造和企业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可抑制由数量型工具引发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流动性创造水平变化系统性风险增大会增加表外流动性创造风险承担是双支柱监管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渠道之一流动性创造可通过信贷额度 增加企业营业收入。因此,降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的内在冲突,提高银行稳定性,有助于增强流动性创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 。
  • 详情 中小企业信贷保险研究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提出采用中小企业信贷保险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社会问题。通过信贷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银行信贷风险,扩大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规模,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在此设计了两种中小企业信贷保险的运作模式,即基于大数法则的信用保险模式和能够分享投资收益的保证保险模式。充分运用信用风险转移原理,将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共同运用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以全方位解决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困境,试图打造能够规模化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社会难题提供一个思路。
  • 详情 西方管理短视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与实业者认为短视是现代公司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存在过分追求短期利益,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和公司的价值增长的问题,即出现管理短视经营。本文将从管理短视产生的理论解释、管理短视的主要表现形式、管理短视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等方面对西方学者研究企业管理短视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结果进行述评,旨在为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 详情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完善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可以说没有好的风险管理,就没有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好的银行。本文从商业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特点出发,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进而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路、原则和框架,以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提供指导。
  • 详情 论我国银行商业方法的专利审查标准
    银行商业方法是银行经营管理方法与计算机软硬件、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对其专 利保护是促进、保障金融创新的基本手段,完善相关立法是我国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专利法应当明确审查银行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三要素判断法的具体内容,将银行纳入实用性审查的产业范围,加强对专利新颖性、创造性审查的现有技术掌握,创造性审查转向对商业方法的整体性判断,改进对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