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操纵信息风险

  • 详情 产权性质、信息风险与企业长期借款——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本文以DD模型计量的信息风险为研究切入点,通过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分析,提出债权人长期借款将依据信息风险程度的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债权人都能有效的对上市公司的高固有信息风险进行降低长期借款比例的调整。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的信息风险对长期借款的影响为显著正相关,但这种反向选择主要表现在债权人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可操纵信息风险,且仅存在与政府干预强的制度环境中。
  • 详情 产权性质、信息风险与银行借款
    本文基于DD模型对上市公司的信息风险进行评价,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检验了公司信息风险在不同的地区和产权性质背景下,能否影响到企业的银行借款,结果显示,商业银行会对高的信息风险作出降低信贷的调整,进一步将信息风险分为固有信息风险和可操纵信息风险后,发现商业银行能有效的对高的固有信息风险进行降低信贷的调整,但对于可操纵信息风险无法辨认,这一现象在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中表现尤为显著,与政府干预低的地区相比,在政府干预高的地区,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信息风险和可操纵信息风险均与银行借款成不显著的关系,这说明政府干预程度的增加,能降低信息风险对银行借款的影响,而且非国有上市公司也不例外,这可能与非国有企业的政治关系有关。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降低了信息风险吗?
    本文将异常应计波动作为信息风险的代替变量,在考虑了控股股东性质和治理环境以及新会计准则实施等因素下,研究发现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信息风险有所降低,但这种效果仅存在于非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在治理环境差的地区股权分置改革信息风险效果的边际效应更高;而将信息风险分为固有和可操纵信息风险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仅对可操纵信息风险有影响,即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能对可操纵信息风险起到及时降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