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性

  • 详情 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与金融稳定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为维护金融稳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鼓励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如何认识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机制呢?基于此,本文以2012-2018年所有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披露的每半年度股票资产组合为研究对象,考察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具有较低的业绩敏感性、较低的股价同步性且与未来盈余正相关。(2)在股市异常波动期间的下跌阶段,投资者持股期限与股票价格下跌成反比,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换手率越小),越能缓解股票价格的下跌。这说明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能够显著地稳定金融市场。而在反弹阶段,机构投资者持股期限与股票价格反弹成正比,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换手率越小),越能促使股票价格的反弹,进而促进公司价值回归。(3)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稳定金融的机制在于有效地缓解了市场抛售压力。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能够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有助于机构投资者采取长期持股行为,这对促进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 详情 人民币汇率与东亚货币的相关性研究
    使用DCC-GARCH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本文比较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人民币与东亚六种货币汇率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危机前后东亚货币与人民币都保持一定程度的同步性,但这种同步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总体来说,危机后各货币的同步性程度均有所增加,这可能反映了中国对东亚地区经济影响力的提升;第二,危机前后东亚货币与人民币的相关性特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危机前东亚货币表现出明显的国别差异,但危机后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并且在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小及贬值时,才表现出与人民币的相关性,而人民币贬值幅度越大,东亚货币的贬值幅度也越大;第三,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东亚在金融危机前后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 详情 "同涨同跌"分析中的理论基础及论断方式------与许年行教授等商榷
    《同涨》考察了中国股市的价格运动同步性与资本收益"惯性"和"反转"现象之间的关系,但在论证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首先,照搬了美国股市的研究理论。实际上,中、美股市之间很少存在类似或可比之处。这就产生了无效类推的逻辑谬误。其次,在对价格运动规律进行归纳推断时,未涉及在市场中明显呈现的反例,仅根据较短期间的观察样本就得出了一般性结论。这又导致了以偏赅全的谬误。最后,将源于不同样本的、相互冲突的非稳健结果作为研究结论。这又产生了自相矛盾的谬误。这一系列谬误导致许年行教授等无法自圆其说。
  • 详情 投资者信息选择行为与股票收益(博士生论坛征文)
    对投资者信息选择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投资者信息选择行为是信息影响资产价格中间传导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基于Lucas(1978)和Lagerwall(2004)的CCAPM分析框架推导出股票预期超额收益变动与消费者宏观经济预期之间的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括消费者宏观经济预期因子在内的实证方程;最后,我们基于投资者信息选择行为特征检验的推论,利用面板协整的DOLS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中投资者信息选择行为偏向于以策略性互补特征为主。该结论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媒体的信息传播影响我国股市收益变动的认识,而且也为我国股市中出现的股价同步性等金融异象提供了新的解释。
  • 详情 机构投资者、知情人交易和市场效率
    2001年之后,我国机构投资者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针对之前屡屡发生的违规行为,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根据Grossman与Stiglitz(1980)等研究提出的信息经济学理论,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更直接的体现为通过知情人交易向市场传递信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机构投资者交易对股价中公司特有信息含量的影响,从信息的角度对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检验。在控制了内生性、噪音等因素影响之后,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交易确实增加了股价中的公司特有信息含量,提高了市场的效率。本文加深了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理解和认识,从更直接的角度验证了引入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监管者正确导向了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 详情 股价同步性代表定价效率的高低吗?——来自我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证据
    “股价同步性”(亦称股价“同涨同跌”,一般用R2度量)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近年来财务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本文收集1994-2004年中国股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不同交易策略,对股票收益的“惯性”和“反转”与R2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检验,以此考察“信息效率观”和“定价无效观”两种不同观点在解释股价同步性生成机理上的适用性。研究发现:(1)我国股市基本上不存在显著的短期“惯性”现象,而存在显著的长期“反转”现象,并且反转效应随着R2的上升而逐渐减弱,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信息效率观”不符;(2)经市场模型和三因素模型调整后的反转收益与R2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反转收益与股价同步性显著负相关;(3)在牛市阶段和熊市阶段存在较显著的短期“反转”现象,并且不同市场态势下短期反转效应与R2大小的关系不同,两者在牛市阶段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熊市阶段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不同市场态势下R2代表的经济含义不同。总之,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支持“信息效率观”对股价同步性生成机理的解释。
  • 详情 分析师与股票价格同步性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中国A-股市场2004-2007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分析股票价格和市场指数同步性与跟踪分析师人数的关系,在通过工具变量法和固定效应控制了内生性基础上,发现股票收益同步性与分析师人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说明我国股票分析师提供的信息主要是泛市场的而不是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该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证券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分析师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