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

  • 详情 区域壁垒和中国城市的银行业竞争格局
    本文探讨了区域壁垒对中国城市银行竞争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壁垒和地理壁垒都会导致不同城市间的银行竞争水平存在差异,但影响程度随时间在下降,不同区域壁垒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国有银行天然具有跨区域经营的特点,因而呈现出差异性的结果。具体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分布受文化壁垒影响,而不受行政壁垒影响;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受行政壁垒影响,而不受文化壁垒影响。行政壁垒会影响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但文化壁垒的作用并不显著。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时期,应构建结构合理的银行市场体系和分工协作的银行机构体系,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服务于资本在全国的最优配置,中小金融机构聚焦当地实体经济,结合当地文化开展业务创新。
  • 详情 影子银行监管与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来自《资管新规》的证据
    影子银行监管政策旨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面临流动性约束和影子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资管新规》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4-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基于银行理财产品视角探究影子银行监管对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贷款数据识别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关联,并结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据构建企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敞口指数。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实施前对银行理财产品敞口较高的企业在此后的信贷可得性明显降低,且该效应在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无四大国有银行贷款的企业、与银行信贷关联较为单一的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低的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机制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实施前对理财产品依赖程度较高的银行在此后的非流动性资产持有比例显著降低,资产端流动性囤积水平明显上升,该效应通过银企信贷关联传导至企业并导致其信贷可得性降低。本文厘清了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影响企业信贷融资的内在机制,为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详情 多元所有制银行市场中的竞争政策与市场风险效益
    本文基于贷款市场空间竞争模型,结合多元所有制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探讨政府强化竞争政策对不同所有制银行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对社会福利的作用。研究表明:国有银行的均衡贷款利率和经营风险较低,市场份额较大,但是较低贷款利率会降低国有银行的期望经营利润。强化市场竞争通过削弱两类银行的垄断定价权而降低均衡贷款利率,并且私有银行的贷款利率和经营风险下降更明显。国有银行的参与通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来增进社会福利,特别在市场竞争不足时,社会福利水平会得到大幅提升。
  • 详情 专利价值与银行信贷合约 -基于专利质押贷款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 2008-2018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单笔抵(质)押银行贷款为研究数据, 检验了专利质押贷款获得以及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企业专利价值越高,越可能获 得专利质押贷款,且上述关系在民营企业和非国有银行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 贷款合约中专利数量越多,引用量越高,其贷款规模越大,贷款期限越长,上述现象在民营 企业和非国有银行的样本中更显著。最后,我们还发现,与非专利质押贷款的企业相比,银 行倾向于向专利质押贷款企业发放更大额度的信贷,更多的长期借款和新增借款,说明专利 质押贷款存在溢出效应。本文的证据综合表明专利能够帮助银行进行信贷决策,缓解企业融 资约束。
  • 详情 关于国家开发银行2011年报披露风险管理内容存在问题的点评
    国家开发银行为国有银行,其风险管理和资产安全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从2011年国家开发银行披露的风险管理内容入手,指出其存在“利率”风险分不清关系、利率风险分析重新定价日确定不准及会计师事务所使用国家审计费应该承担有审计责任等问题。
  • 详情 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资本缓冲行为研究 —来自中国45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增强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减少银行信贷亲周期效应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宏观经济波动下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调整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2000—2010年我国45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面对宏观经济波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呈现出显著的逆周期调整特征,并且其主要是通过增加资本净额的方式实现的,另外,不同特征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逆周期调整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国有银行和大型银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特征显著弱于其它类型银行。
  • 详情 涉农贷款违约的实证研究
    本文 运用 某国有银行 省分行的企业借款 数据 ,采用线性概率模型和非线性 Logi t 模型 , 运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 , 对涉农贷款的违约进行了实证研究 。 本文 发现 , 涉农 贷款 的违约率显著 高于非农贷款 , 而且 涉农信贷一旦违约 , 贷款形态的变迁速度较普通 贷款更快 。 从涉农贷款违约的影响因素来看 , 基准利率 、 贷款期限 、 担保方式等贷款合约条 款 , 企业规模 、 经济类型 、 管理特征等因素都对涉农贷款的违约有重要影响 。 因此 , 涉农 贷 款的发放 既 需要关注借款者的风险 特征 , 也需要合理设计贷款合约 。 而且 , 宏观经济政策的 制定需要考虑对涉农贷款的潜在影响。
  • 详情 银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抵押
    本课题运用某国有银行省分行的企业借款信息,采用线性概率模型和非线性Logit 模型,运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研究了在银行信贷管理中抵押的作用。我们发 现,抵押对贷款违约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抵押对利率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我们的结 果支持道德风险模型的预测,即差客户提供抵押,利率的风险溢价也较高;差客户违约率就 较高。因此,在我国的信贷市场上如何防范道德风险是贷款合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 详情 我国银行制度的变迁与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硬化——来自1999~2007年国有上市公司的证据
    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是否趋于硬化,是衡量银行制度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考察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国有上市公司从银行获得新增贷款的情况,研究了我国银行制度的变迁对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的影响。本文发现,从总体上看,1999~2007年间仍然存在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国有企业反而从银行获得了更多新增贷款的现象,但是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得新增贷款的情况在此期间不断减少,尤其是在2003年后出现大幅下降。这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在银行融资中仍然存在软预算约束问题,但是我国政府对银行业的改革,尤其是2003年以来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对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解决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不仅在于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还在于深化银行业的改革。
  • 详情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之影响——对中国上市公司银行贷款的实证研究
    信用风险缓释(CRM)工具能影响贷款的违约风险暴露和违约损失,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贷款的损失预期,进而影响到贷款的定价策略和最终价格形成。本文基于CSMAR《中国上市公司银行贷款研究数据库》,就CRM工具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影响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理论与现实通常是背离的:(1)信用贷款与非信用贷款的风险溢价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信用贷款的风险溢价通常还低于非信用贷款;(2)在担保、质押、抵押三种CRM工具中,只有抵押贷款和非抵押贷款的风险溢价存在显著差异,CRM工具在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定价中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反映;(3)在2004年以前,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与非股份制银行的风险溢价存在显著差异,但在2004年以后,这种关系不复存在;(4)在2004年以后,城商行等的风险溢价较之以前显著提高了,但这更多体现了其对县域(或区域)金融垄断性的提高和垄断租金的获得,并非意味着城商行等对CRM工具的风险敏感性有了实质性提高,或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