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

  • 详情 国际原油、国内大宗商品和股市联动的风险传递研究——基于拓展的三维立体时变效应分析
    伴随资本账户开放和 QDII 重启,跨国资产配置强化了国际原油、国内大宗商品和股市收益的联动性。考虑到各市场间的内生性关系,本文在贝叶斯框架下构建了结构式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实证分析 2007 年 7 月至 2020 年 5 月的三市价格收益的立体时变关系。研究发现,QDII 重启后,跨市组合投资使三市统一体系的总体溢出效应受到强化,系统的联动效应增强,而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和股市在体系内的影响地位也有所提升。同时,结果表明,国内两市收益对国际油价上涨的脉冲响应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时变特征,在牛市阶段,两市收益的脉冲响应表现为正效应,而在熊市阶段则体现为增强的负效应。其次,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际原油收益的冲击在不同市场周期均体现为正效应,而对国内股市收益的冲击在不同阶段存在正负转变特征。最后,国内股市上涨对国际原油收益的冲击基本为正效应,但在流动性萎缩阶段,股价上涨在短期对油市资金存在“虹吸效应”会对油价产生负影响;而国内股价上涨对国内大宗商品收益的冲击在不同阶段均为正效应,并且稳健可持续的“慢牛”对国内大宗商品收益的正影响表现更加稳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现阶段增强国内两市抗风险能力和提升在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若干建议。
  • 详情 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方法
    本文采用“从一般到特殊”建模方法并利用PcGets软件,实证考察了1994-2009年间中国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产出缺口、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转型过程中,但只要采用恰当数理建模策略,依然可得到较为稳定的通货膨胀函数。实证证据支持在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但通货膨胀并不完全是“货币现象”。除货币供应外,还有其它更多重要变量进入通货膨胀方程从而共同决定通货膨胀的变化。从长期来看,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汇率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此外,在考察的样本区间内,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与国内石油价格没有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成品油等价格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深化的现实有关。
  • 详情 基于VaR—GARCH模型对国际原油期货的风险分析
    基于金融时间序列的实际分布的尾部明显更厚,而峰度则更高的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在不同的分布假定下的GARCH模型的VaR计算方法来对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析。本文利用GARCH族模型以国际原油期货的日收益率数据分别在t-分布和广义误差分布(GED)条件下来度量原油期货的在险价值VaR。在验证了多个模型和二种分布组合之后,得出了GARCH(1,1)-t分布模型对原油期货能较好的拟合和反映出国际原油期货收益率的风险特征性。
  • 详情 石油价格与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基于中美数据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中美股票市场和国际原油市场的数据为样本,用VAR模型和二元GARCH模型研究了中美股市价格和国际石油价格的收益率及波动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价格和国际石油价格之间,既不存在任何方向的收益率溢出效应,也不存在任何方向的波动溢出效应;而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率对于美国股市收益率确有负向先导作用,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的波动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