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详情 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若干思考
    本文对国际基金组织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进行探讨。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四部门分析方法、CEGR汇率评估方法、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全球经济模型(GEM)等具体内容。从中可以体现出基金组织宏观经济分析中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市场化的基本理念以及用数据说话、注重实际调查、强调国别经济的比较研究等特点。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可看到其经济分析中面临着经济问题的政治化、技术工具的科学性以及政策建议的及时性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我们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 详情 外汇储备的国际比较分析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提供的数据,从规模和币种结构两个方面对外汇储备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先考察了全球外汇储备规模和币种结构的特点,然后分别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最新状况,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一些建议。
  • 详情 从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博弈来分析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
    内容提要:银行不良贷款是产生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高不良资产对银行和经济有重要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自1980年以来在181个成员国中,有133个国家都经历过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占全部成员国的74%。发生金融问题的有108例,其中,由银行不良资产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家,共 41起,其中因金融不良资产引起的有24起,占59%。所以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背景。本文的结论是:在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微观机制是委托人监督检查不严格和代理人(借款者)有逃债的动机造成的。
  • 详情 从商业银行经理与企业经理的行为来分析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
    银行不良贷款是产生金融体系脆弱性和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高不良资产对银行和经济有重要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自1980年以来在181个成员国中,有133个国家都经历过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占全部成员国的74%。发生金融问题的有108例,其中,由银行不良资产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家,共 41起,其中因金融不良资产引起的有24起,占59%。所以研究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机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背景。本文的结论是:在不考虑市场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微观机制是委托人监督检查不严格和代理人(借款者)有逃债的动机造成的。
  • 详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摘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力分配格局,便于发达国家利用相关贷款条件的实施,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乃至政治事务。本文构建了一个评估模型,以埃及和IMF达成的4次备用安排为例,揭示了政治因素对IMF贷款条件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梅内姆执政期间,美国如何透过IMF的贷款,将“华盛顿共识”塞入阿根廷政府的经济改革计划。对IMF贷款政策的主导,使美国获得了一种可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相媲美的金融“软实力”,实现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对借款国的经济渗透与控制。作为推广有利于发达国家游戏规则的精密机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IMF难以对其贷款条件做出实质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