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收益

  • 详情 中国公募股票基金收益率研究——基金能够打败市场吗?
    公募基金是实现个体投资者机构化,以达到改善市场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忽略了基金管理能力存在差异,现有的文献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公募基金可以改善市场定价效率。本研究以 2005-2020 年中国市场数据为基础,构建了股票的持股基金质量指标(而非权重),并研究了该指标对未来表现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具有较好持股基金质量的股票表现显著优于较差的股票,基于该指标构建的套利组合可以获得年化 14%左右的超额收益,且该现象不能被基金持股权重、中国市场系统性风险和其他定价异象所解释。本文首次发现了公募基金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的直接证据,拓展了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的研究。实证结论意味着市场中仅有一部分具有有效管理能力的基金改善了市场质量,因此优化基金产品评价以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对于加强散户投资“机构化”的正面作用有着深远意义。
  • 详情 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与投资者选择(博士生论坛征文))
    基于国内普通股票型基金2004~2010年的样本,我们发现总体上基金的现金流与当期业绩成正比关系,同时与前期业绩成反比关系,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由于基金业绩在不同市场周期具有不同的持续性,投资者在基金收益的同时会考虑到期业绩持续性。牛市中基金业绩持续性较差,投资者倾向赎回前期业绩较好的基金;而在熊市,基金业绩持续性较强,投资者倾向赎回业绩垫底的基金;实际上,基金投资者能自己做出理性的选择。我们的结论支持基于当期基金业绩-现金流关系对基金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并对国内“基金赎回异象”作出了解释。
  • 详情 中国股市二级市场交易基金收益与交易成本的关系研究
    本文以中国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封闭式基金、交易所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上市型开放式基金(LOF)为例,借助微观市场结构的模型,分析基金自身的交易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本文证明2006年7月的基金改制事件提高了基金市场有效性。具体表现在这些基金的交易成本与相应时段内代表公司经营能力的累积净值和市场回报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经典金融理论不同的是,我国二级市场交易基金(主要是封闭式基金)的交易成本和业绩波动率呈负相关的关系。本文认为这说明在我国封闭式基金市场存在“炒作”现象。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给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 详情 证券投资基金的新增资金配置决策与收益
    我国基金市场的飞速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股票市场中一支举足轻重的投资力量,它们的投资决策选择足以对整个股票市场造成轩辕大波,因此对基金的资产配置决策研究有助于了解实务界的证券投资理念和股票市场的变化原因,对配置决策与基金收益的研究更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益的投资参考。本文对资金配置的最基本问题——分散还是集中——展开实证分析,与存量研究不同,本文着眼于基金对新流入资金的配置决策研究,并提出基于基金实际持股组合的能够同时有效处理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五因素风格调整模型,从而进行分散化配置决策与基金边际决策收益的关系研究。面板回归结果发现,基金更倾向于把新流入资金加大原股票组合的持有比例,分散化倾向很低;因为管理能力、隐性成本和股票流动性的限制,分散化和集中化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分散化配置决策在总体上能给基金带来额外收益,但是研究发现分散化的收益影响是凸型的,给基金带来最大收益的分散化范围在41只到63只股票之间。另外,本文的实证检验得到依据风格调整收益的选择基金标准:大家族、小净值、小盘股、高费率、羊群倾向低、交易低密度、持股50只左右。
  • 详情 开放式基金流动和个股收益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度量流动变量的模型来研究开放式基金流动和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开放式基金流动和股票收益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流动越高的股票的未来收益越低,反之,流动越低股票的未来收益越高。通过对流动效应和价值效应以及动量效应做比较,发现他们是互不包含的影响基金收益的因素,这更加强调了基金流动和股票收益之间关系的稳定性。
  • 详情 香港SRI 基金现状及绩效研究
    近十年来,SRI 投资模式成为欧美资本市场上的主流,SRI 基金的发展更为迅速,而香港的SRI 基金产业却还仅仅处在萌芽阶段,发展极为缓慢。通过考察香港SRI 基金市场,发现无论在绝对额上还是相对额上香港SRI 基金都无法与欧美市场相提并论,即便在亚洲市场上也远逊于日本。其资本的产业分配和地区分配呈现异化现象,在其绩效表现上,出现“小钱”现象,本土的小规模SRI 基金收益要比环球大型SRI 基金高,但同时波动性也较后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