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 详情 基于隐性因子模型的公募基金业绩分析
    如何合理评价基金业绩是满足培育一流投资机构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议题。现有的基于传统资产定价方法所构造的因子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高维特征决定基金业绩的市场环境。本文创新性地运用前沿的工具主成分分析法,从28个与基金业绩有关的特征中提取出隐性定价因子。本文发现,五因子隐性模型对基金和基金组合业绩的整体解释力度在样本内分别达到了81.85%和99.82%,这一整体解释力度在样本外分别为79.53%和99.74%。本模型对基金和基金组合的解释力从整体、时序、截面和相对误差每个角度都优于传统的显性因子模型。在识别隐性因子过程中,基金持仓股票的市值、换手率、营业利润、过往表现和基金过往业绩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隐性因子部分的定价能力同通货膨胀率、国债利率、宏观杠杆率、股债市场流动性和工业生产不确定性等常见的宏观周期波动有关。最后,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应当利用大数据多元化基金业绩度量体系,以优化散户投资者基金资产配置效率。
  • 详情 私募股权市场中企业背景有限合伙人的投资行为与绩效研究
    非金融企业是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重要的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LP)。本文利用清科数据库2000-2022年LP基金层面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企业LP与非企业LP、不同类型企业LP在投资行为与投资绩效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在投资行为方面,相比金融背景 LP,企业 LP 会联合更多的 LP 一起投资、更偏好 CVC 基金、合作的基金管理人(General Partner,GP)的经验相对不足,投资经验丰富的企业LP所合作的GP的经验更为丰富。而在投资绩效方面,企业 LP 的绩效显著低于金融背景和其他背景LP。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民营企业LP,国资企业LP更倾向于和国资企业LP、国资GP合作,且国资企业LP的投资绩效没有显著高于民营企业LP的绩效。而相比非高技术企业LP,高技术企业LP 更倾向于投资聚焦于本行业的基金,且高技术企业 LP 所投基金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报倍数显著高于非高技术企业LP,但高技术企业LP所投基金的退出比例和IPO比例较低。本文扩展了私募股权LP研究的视角,研究成果有助于GP和初创企业更好地了解企业LP的投资诉求,从而提升投融资效率,并为培育耐心资本提供理论依据。
  • 详情 平台重要还是人才重要?共同基金的业绩密码
    我国共同基金市场的规模在近十年急速扩张,而对于基金经理和基金管理公司谁是决定基金业绩的重要因素的问题仍存争议。本文基于1998-2021年的共同基金、基金经理和基金管理公司数据,采用Abowd, Kramarz, and Margolis (AKM)提出的方法和Mover Dummy Variable(MDV)方法,利用移动者提供的流动性,分离识别了基金经理(人才)和基金管理公司(平台)的固定效应。研究发现在决定基金业绩方面,人才比平台更重要,且重要至少9倍。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熊市中人才变得更加重要。在基金类型方面,相对于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受人才的影响更大。根据业绩分层,在业绩较好的基金中,人才较平台更为重要,而在业绩较差的基金中,平台的重要性相对提高。通过分析不同跳槽方向的基金经理,发现研究结论不受人才与平台之间依据业绩和业绩差异匹配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基金从业者、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者在选择平台、人才、基金等方面均有指导意义。
  • 详情 私募股权基金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在二零二三年十一月十四日的行业研究报告中,国信证券的王剑研究 员提到日韩两国在发展的后期在资本市场中以投资高技术为主的私募主权 基金逐步替代以投资传统制造业为主的银行贷款,虽然没有提到相关文献, 不过如果属实的话似乎也不失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有意思问题。由此产生的 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在全球经济体的发展中是否都存在这一现象?私募股权 基金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之间有什么相关性?这些可能都会成为一个有意 思问题。
  • 详情 “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基于基金持股的中国公募基金 ESG 表现研究
    “双碳”政策背景下,ESG 投资已成为主流投资机构的重要策略。文章基于基金持股来评估基金将 ESG 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的程度,以探究 ESG 基金是否比传统基金具备更好的 ESG 表现。结果表明:(1)与传统基金相比,ESG 基金的 ESG 表现并不存在显著差异,ESG 基金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2) 业绩排名压力和缺乏外部监督可能是导致 ESG 基金“言行不一”的原因,而 ESG 基金“言行一致”主要由组织价值观驱动。进一步研究发现:ESG 基金能吸引市场上更多的资金流量。但投资者仅被基金外在的 ESG 标签吸引,未能区分基金在 ESG 表现上的差异。而获得更多资金流量的 ESG 基金并不能创造更好的超额收益。文章主要结论对我国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体系具有一定政策启示意义。
  • 详情 中国新基金发行之谜和投资者保护
    截止 2022 年 1 月,中国公募基金管理资产 25 万亿,基金数量已超过 9000支。虽然管理资产规模只有美国公募基金行业的 1/9,但中国基金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表现出强烈的发行新基金偏好。我们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在基金发行中的巨大渠道优势以及对于基金托管业务的重视。基金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银行客户群,在不同银行发行新基金并托管是一个重要手段。过度发行基金造成权益类基金经理平均管理 2.6 支基金。比较同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新老基金,我们发现新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优于老基金 1.5%-2%。当一个基金经理发行了新基金后,其管理的老基金表现出现下降。由于新基金的资金流入更加依赖其近期表现,因此基金经理有更强动机提升新基金业绩。我们的发现对于规范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依据。
  • 详情 中国私募股权母基金的投资绩效研究
    本文开创性地实证研究了中国私募股权母基金的投资绩效,探讨基于中国特色的不同类别母基金的绩效差异及形成原因。研究发现,母基金绩效差于直投基金。母基金背景有限合伙人(简称 LP)的绩效优于政府背景 LP,但差于企业背景 LP 和金融机构背景 LP。政府引导基金绩效差于市场化母基金,且同时差于国有背景市场化母基金和民营市场化母基金。非聚焦投资的母基金绩效优于其他各类聚焦投资的母基金。模拟抽样的结果显示,合成母基金绩效优于真实母基金,说明我国私募股权母基金不具备筛选优质子基金的能力,这与政府引导基金筛选能力较差有一定关联。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当前母基金的生存状况和绩效运作,有效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同时也为母基金,特别是政府引导基金提升配置水平和提高基金遴选能力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 详情 股票市场有效性与风险投资市场匹配度:基于弱方差标度指数
    本研究采用弱方差标度指数方法,深入探讨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否显著改善风险投资市场匹配度.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资的创业企业之间的匹配度.本文不仅借鉴了现有文献中使用的两个工具变量——基金赎回压力和知情交易概率,还构建了一个新的工具变量:沪深A股市场的涨跌停占比,以解决潜在的因果关系疑虑.进一步研究证实: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能够促进风险投资市场中的信息交换,提高风险承担水平,从而提升风险投资市场匹配度;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表现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强调了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广泛正外部性,还为深入理解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融资合作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支持.
  • 详情 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与金融稳定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为维护金融稳定,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鼓励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如何认识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其机制呢?基于此,本文以2012-2018年所有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披露的每半年度股票资产组合为研究对象,考察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具有较低的业绩敏感性、较低的股价同步性且与未来盈余正相关。(2)在股市异常波动期间的下跌阶段,投资者持股期限与股票价格下跌成反比,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换手率越小),越能缓解股票价格的下跌。这说明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能够显著地稳定金融市场。而在反弹阶段,机构投资者持股期限与股票价格反弹成正比,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换手率越小),越能促使股票价格的反弹,进而促进公司价值回归。(3)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稳定金融的机制在于有效地缓解了市场抛售压力。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能够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有助于机构投资者采取长期持股行为,这对促进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
  • 详情 分析师利益的权衡与时机选择:公募基金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影响
    文献表明卖方分析师在对基金重仓持股进行盈利预测时,现有基金客户的佣 金压力会迫使其发布乐观预测,而本文进一步发现,分析师还有争取潜在客户佣金的压力,这会抑制佣金压力所导致的乐观偏差。那么,分析师面对这两种利益冲突时,就需要权衡。故本文首次研究了券商与基金的不同客户关系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影响,验证了分析师对基金持股预测时的这种权衡效应;并首次提出了“佣金利益冲突假说”,探讨了这种利益权衡对分析师择时的影响。本文结论:首先,佣金压力会迫使分析师对现有客户持股做出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而潜在客户持股则能够对分析师形成压力抑制乐观偏差,部分地缓解佣金压力的影响;其次,不同经济环境中,这种利益权衡仍然存在,并导致分析师的择时行为:在好时机时,佣金压力和潜在客户压力对分析师的影响均会增强,前者导致分析师倾向发布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而后者使分析师面临更大的利益权衡;最后,在截面上,明星与非明星分析师、高与低券商声誉分析师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利益权衡和择时模式:时机转变时,佣金压力影响明星分析师的程度显著高于非明星分析师,而潜在客户压力影响非明星和低券商声誉分析师的程度显著高于明星和高券商声誉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