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

  • 详情 非对称信息、外资进入与信贷竞争
    假设中外资银行分别具有信息优势和融资成本优势,本文构建了中外资银行多期动态竞 争的稳态模型,研究发现,中资银行仅靠“禀赋”的信息优势不足以抵挡外资银行进入的冲击, 多期竞争将使得外资银行更加容易进入中国市场,且更加可能成为竞争稳态的占优方。进一步 的比较静态结果显示:客户质量越好、项目收益越大和新市场增长越快,外资银行越可能稳态 占优;稳态占优方的市场份额随着项目收益和新市场增长速度的提高而减少,客户质量在中资 稳态占优和外资稳态占优两种情形下对占优方市场份额分别具有单调和非单调的影响。此外, 考虑中资银行相对熟悉市场的优势,我们对稳态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
  • 详情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战略合作决策研究
    允许外资银行以少数股权形式与中资银行战略合作是中国银行业开放和中资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此 背景下,本文首先建立两本地银行间的信贷市场竞争模型,以此为基础,本文再考虑外来银行与本地银行之一战略 合作以及未来控股本地引资银行的可能性, 然后通过构建控股决策的实物期权模型和少数股权合作决策模型, 研究 了外来银行与引资银行合作决策的交互行为。研究结果表明: (1)除了本地信贷市场规模及其高速增长是吸引外来 银行与引资银行合作的原因之外, 未来控股引资银行的可能性将是吸引外来银行与本地银行合作的更重要原因; (2) 如果外来银行不与本地银行战略合作而是在将来与已参与战略合作的外来银行竞争控股引资银行, 那么他将在竞争 中失去机会; (3)如果外来银行与引资银行战略合作、付出努力开展新业务降低贷款客户交易成本,则现有少数股 权合作机制下难以有效激励外来银行贡献自己的努力水平, 而未来控股的可能性更削弱了外来银行贡献努力水平的 积极性,这既不利于引资银行也不利于整个本地信贷市场; (4)为了改变不利局面,引资银行应在少数股权合作机 制中加入 “如果外来银行在战略合作中努力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标准, 将来将只能恶意收购引资银行” 的新约束条件。 新约束条件改变了不利的情况,同时,相对于高约束指标,低约束指标更能促使外资银行在低股权比例上贡献高努 力水平,更能提高引资银行所得新增净价值和整个合作银行价值。
  • 详情 混业经营下我国金融业监管问题及监管改革的思考
    伴随着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对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的限制放宽和对外资银行准入制度的进一步放松,中国银行业事实上的混业经营的模式已经普遍存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业分业监管明显存在监管疏漏,多头监管和监管失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不能有效的预防和处理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和福利损失。本文把欧美国家混业经营的监管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转变金融监管方式等方面的建议。
  • 详情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内容提要 东欧国家银行改革的经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普遍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但是,外资银行发挥积极作用亦取决于一定条件: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规模及发育程度、监管水平、银行业的改革路径和引资方式。本文在综述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7个命题,并用中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 详情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绩效影响研究
    关于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银行绩效影响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增加对东道国银行绩效的提升是否产生了预期的促进效应,这种效应的发生又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50个发展中国家1995~2006年654家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增加有利于东道国银行绩效的提升;不同东道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等特定市场环境存在差异对绩效提升作用的发挥有显著影响。
  • 详情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研究(1995-2006)
    文章运用Panzar-Rosse模型计算了1995-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的H统计值及每年的Ht值,并以Ht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市场集中度(CR4)、外资银行机构数、外资银行资产、市场不稳定程度(IIt)为解释变量,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06年期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外资银行进入强化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并且机构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竞争程度负相关,验证了SCP假说;市场稳定程度与市场竞争程度不相关。
  • 详情 跨国银行在华投资的省域选择
    作为中国最活跃的金融机构之一,外资银行在大陆的投资活动受到各省级政府的关注。在确立跨国银行进入大陆省级区域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利用1996年初至2006年7月底在华265家外资银行机构的最新数据、运用条件Logit离散选择模型对跨国银行在华投资区域决定因子的实证分析显示:市场需求因素和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因素对外资银行有着显著的吸引,而区域政策环境因素和经营成本因素无影响。各省域招商外资银行的工作重点应立足发展本地经济、营造外资集聚、完善金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和做好外资银行机构的服务等工作,而非一味地提供种种优惠。
  • 详情 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
    本文构建了Z-score 指数对中国13 家代表性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进行测 度,并利用Panel data 模型对2001-2007 年外资银行以开设分支机构、法人机构等市场进入 和以战略投资者参股进入两种方式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表 明,外资银行市场进入程度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之间存在U 型的非线性关系,其 影响主要通过资产份额体现出来;外资银行以战略投资者参股形式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 承担行为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银监会的监管压力对资本不足的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 有抑制作用,资本提高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有明显的逆向激励。
  • 详情 放松管制、外资银行进入与我国银行业存贷款市场结构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选择了一条渐进式道路,伴随放松管制和外资银行进入,银行业市场结构不断演进。相关的实证研究由于未能充分识别我国特殊的约束条件及实证方法的缺陷,难以令人满意,但研究市场结构却是评价运行效率和政策效果的基础。本文采用实证经济学中最前沿的结构模型,利用我国30 个省级宏观数据分别对存贷款市场结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存贷款市场均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贷款市场的竞争高于存款市场,且均未达到古诺均衡状态;(2)对存款利率的严格管制使得存款市场的竞争没有变化,而基准利率浮动机制的实施却导致了贷款市场的竞争有所提高。 (3)贷款市场比存款市场更有效率,且存在规模经济。
  • 详情 互相参股: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最佳模式选择
    首先按照合作的内容,把中外银行的合作分为7种模式:人员培训合作模式、技术合作模式、客户资源共享合作模式、管理合作模式、产品及业务合作模式、单方入股合作模式和互相参股合作模式。在这7中模式中,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前5种合作模式是比较初级的合作方式;单方入股模式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合作方式,但存在不对等和不对称性问题;由于不对等是目前外资银行单方入股中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所以互相参股是维护中国金融主权的必然选择之一,也是中资银行“走出去”融入国际金融主流市场的最捷径方式之一。从而得出相互参股是平等互利共赢的最佳合作方式。另外,对中外资银行相互参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如果把其作为外资银行进一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相互参股是可能的,但要想实现中外资银行互相参股,首先必须在中资银行高层达成共识,其次更需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