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

  • 详情 基于主权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后所形成的以美元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美元这一主权国家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取代了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时期具有超主权性质的黄金。本文将单一国家的主权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引入到多国动态模型,分析了这一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涉及到非世界货币发行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货币主权等问题,还会改变各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激励并给全球带来更高的通胀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福利成本。同时,世界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的全球外部性会放大,并在福利水平上带来全球的不平等。本文的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保证所有国家的货币主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且尽可能对全球产生最小的外部性,并能够激励各国实现一个更低的通胀目标以降低通胀的福利成本。
  • 详情 负面清单制度与企业创新信息披露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作为关键性战略信息,创新信息的披露兼具成本与收益,而在负面清单政策的冲击下,企业究竟会顾及专有成本而抑制创新信息披露,还是出于战略性考虑,增加创新信息披露呢?基于微观企业创新文本信息数据,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增加企业创新信息披露以发挥其战略性价值。而横截面检验发现,当创新信息披露成本更低或披露收益更高时,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则表明,管理层竞争感知增强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提升是上述影响的关键作用路径。此外,对同行信息外溢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同行创新信息披露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有利于改善总体的创新信息披露环境,并提升目标企业创新水平。文章从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环境的视角考察了负面清单政策的微观效应,为我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创新信息环境提供了直接的政策建议。
  • 详情 黄河流域高耗能产业集聚加剧还是改善环境污染?
    推动高耗能产业集聚的绿色发展,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之一。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5-2020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高耗能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耗能产业集聚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高耗能产业集聚加剧了黄河流域的能源消耗,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且技术创新效应不明显,因此高耗能产业集聚对环境质量的负外部性影响更加突出。异质性分析发现,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这三类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加剧作用最为显著。本文为黄河流域高耗能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证证据,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股票市场有效性与风险投资市场匹配度:基于弱方差标度指数
    本研究采用弱方差标度指数方法,深入探讨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否显著改善风险投资市场匹配度.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资的创业企业之间的匹配度.本文不仅借鉴了现有文献中使用的两个工具变量——基金赎回压力和知情交易概率,还构建了一个新的工具变量:沪深A股市场的涨跌停占比,以解决潜在的因果关系疑虑.进一步研究证实: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能够促进风险投资市场中的信息交换,提高风险承担水平,从而提升风险投资市场匹配度;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表现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强调了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广泛正外部性,还为深入理解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融资合作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支持.
  • 详情 我们为什么需要绿色金融?——从全球经验事实到基于经济增长框架的理论解释
    当前,绿色金融备受关注,然而该领域的基础理论非常薄弱。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由于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环保的主要力量应当是公共部门而非金融系统。然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发展绿色金融?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是有效制定政策、构建绿色金融理论体系的基础。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表现出与公共部门环保投入的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基于经济增长框架的绿色金融理论模型,对经验事实给出了理论解释。模型指出,绿色金融的风险分担功能使其具有独特的长期增长效应,是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而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绿色金融?”的问题,为绿色金融的经济学理论发展和政策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
  • 详情 银行法中资本监管制度的困境
    资本充足率要求是指银行必须保持与其资产相关的最低资本金水平的法律要求。银行法中对于银行无论何时都一样的资本充足要求的问题在于,它太过于关注防范单个银行发生违约这一狭隘目标上,而很少关注银行为了符合监管要求而采取的低价抛售和信用紧缩这些应对监管的行动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把单个银行的问题扩散到整个系统,引发社会性的成本。
  • 详情 银行法中资本监管制度的困境
    资本充足率要求是指银行必须保持与其资产相关的最低资本金水平的法律要求。银行法中对于银行无论何时都一样的资本充足要求的问题在于,它太过于关注防范单个银行发生违约这一狭隘目标上,而很少关注银行为了符合监管要求而采取的低价抛售和信用紧缩这些应对监管的行动所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把单个银行的问题扩散到整个系统,引发社会性的成本。
  • 详情 国际货币地位决定:经济与政治的双重视角分析
    经济实力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基本因素,信心、流动性与交易网络支撑着国际货币职能的发挥,但一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必然转换为货币实力,政治的影响不能被忽视。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美元堪称世界的顶级货币,但其协商货币色彩愈加浓厚,美元地位的维持要借助在位货币的优势和外力支持。虽然美元的未来存在不确定因素,但目前尚无任何货币具备超越美元的实力,美元地位的下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符合中国国家利益,需要国家意志和外交战略的支持。
  • 详情 金融安全、道德风险与金融机构监管
    金融机构倒闭将带来系统外部性,从而对金融稳定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金融监管的目的正是对这种市场失灵进行矫正。然而不同金融监管制度会对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水平产生影响,通过对程式化模型进行扩展,本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金融机构监管进行了讨论。本文的基本结论是:针对机构安全的金融监管措施可以有效抑制金融机构道德风险水平,而出于阻断金融风险传染而设立的金融安全网络制度虽然为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了防火墙,但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水平,使得机构风险在源头堆积,对比分析表明显性金融安全网络比隐性金融安全网络更有效率,金融机构负债结构对道德风险也有影响。
  • 详情 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本文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运用总生产函数和两部门模型,揭示了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微观机制, 从理论上证明了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保险业发展对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其外部正效应。同时由于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使得保险业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其它部门。 因此,建议政府要重视并扶持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保险业,未来的中国保险业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