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

  • 详情 退市后如何持续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修改公司章程的案例分析
    为规范证券市场,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但退市后如何持续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盲点。本文以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修改公司章程为例,探讨上市公司退市后关于规章制度的一些盲点。具体如下:第一,修改公司章程中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时,并未明确指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是否应该回避表决。实践中,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并未回避,导致修改公司章程中关联交易议案通过。第二,退市公司关联交易比例并无明确规定,由此可能导致关联交易比例过大。第三,控股股东利用自己绝对控股地位,否决中小股东合理提案。作者认为,针对本文提到的盲点,监管部门必须出台明确规定大股东及关联方在修改公司章程时应回避事项,而且还要明确规定关联交易的上限,持续保护退市后中小投资者权益。
  • 详情 过度自信对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影响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落地,上市公司股份权责日渐规范,围绕公司股份所出现的权益融资、股权质押等操作日渐频繁,因而股权质押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意义也愈加重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行为金融学中过度自信的相关理论,通过大股东增持后的业绩改善情况衡量过度自信,研究过度自信倾向对大股东股权质押决策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过度自信对于股权质押的选择、股权质押的频率和累计股权质押比率均有正向影响,而过度自信的程度越高,也会越倾向于股权质押,并且质押比率会越高。通过对股权质押样本的平仓风险进行研究,发现大股东的过度自信程度越高,股权质押中的平仓风险会越大。
  • 详情 股权质押、预警压力与大股东增持
    股权质押在 A 股市场十分普遍,质押风险防范是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基于 2004-2016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样本研究发现,存在股权质押的大股东增持的可能性显著增加,质押比例越高、面临的预警压力越大,大股东增持的可能性也越高。进一步地,尽管存在股权质押的大股东增持公告的市场反应相对较差,但依然显著为正;而且,增持企业的长期市场表现显著好于同样面临预警压力但未增持的企业。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投资者能够识别大股东增持的不同动机,但增持仍是大股东应对股权质押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股权质押风险防范的研究、加深了对大股东增持动机的理解,而且对企业应对资本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监管层出台救市措施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娱乐明星与上市公司关联:价值提升还是资本运作?
    社会名人在资本市场上是否能通过其声誉机制起到提高公司业绩和促进公司治理的作用?这一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手工整理的 2006-2018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关联的数据,研究娱乐明星关联对上市公司绩效和治理的影响,并探究上市公司建立该关联的动机。研究发现:(1)从短期来看,与明星建立关联的上市公司会有正的超额收益,且关联的明星名气越大、二者的关系延续时间越长,则其市场表现就越好。(2)从长期来看,关联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变好,且更可能进行财务重述和受到更多的行政处罚,这说明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的公司其治理水平变差。(3)建立娱乐明星关联可能是通过吸引散户投资者、分析师发布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和媒体报道更多的正面新闻而抬升了股价。(4)“股份减持”和“择时关联”是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的两大动机。一方面,在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后,大股东会进行更多的股份减持;另一方面,公司更倾向于在较差业绩的财务公告前和债券发行前宣布与明星建立关系 。本文的研究不仅从“娱乐明星”视角推进了“名人效应”的相关研究,也为理解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各种关系背后的动机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监管部门如何监管和治理资本市场中与娱乐明星有关的乱象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启示作用。
  • 详情 大股东“否决权”与代理成本:拟随机实验与理论猜想
    《公司法》第106 条规定,公司特别决议的形成必须经出席股东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才具有效力,当公司某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1/3后,如果该大股东不投赞成票就相当于否决了特别决议事项,从而获得了股东大会特别决议事项的“否决权”。本文使用中国2007~2014年A 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精确断点回归设计法进行拟随机实验,在有效控制大股东持股比例等混淆因素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大股东“否决权”对代理成本的影响,较好地克服了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认为: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1/3 的临界值后,在特定多数规则的外生冲击之下,大股东的“否决权”使得代理费用显著下降了2.9~3.9 个百分点,代理效率显著提高了15.2~26.2 个百分点。最后本文进行了理论猜想,尝试对大股东“否决权”导致的代理成本下降和代理效率提高的内在机理进行了诠释。
  • 详情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资产管理业务未来发展——基于商业银行参股基金公司的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试验田。虽然理财子公司是新兴事物,但与其股东结构相似,产品结构相似的商业银行系基金公司已随着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壮大。本文将通过剖析我国商业银行作为最大股东的基金公司的产品特点与优势,发现商业银行控股的基金公司更偏好发行债券型基金产品,其表现不但显著优于非银行系基金,而且与商业银行的属性相关 。本文证明上述债券型产品的超额收益源自于商业银行股东的信息优势,即商业银行体系内存在信息传导机制,使旗下基金可以利用大股东在信贷业务中积累的信息优势从信用评级较低的债券中择出提供稳定收益的债券,既能获得低信用等级债券的高收益率,又规避违约风险,提高收益水平。
  • 详情 监管逆转与价值剥削——风险投资最终减持收益及影响研究
    风险投资在最终退出阶段取得的收益以及对被投企业的影响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空白点。通过对2007年-2017年A股新上市公司公开市场交易中大股东的减持收益进行测算,并对风险投资最终退出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风险投资减持可以获得比其他大股东减持更大的上市日至减持日的购买并持有异常收益率(BHAR)和减持期累计异常收益率(CAR),风险投资的实力越强,风险投资减持的收益越大;在高铁直通和风投投资人出任董事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可以获取更大的减持收益,形成了“监管逆转”现象;通过信息操纵,盈余管理和财务违规等途径,风险投资获取了更大的减持收益,实现了风险投资对被投公司的“价值剥削”,造成了风投退出后被投公司的业绩下滑。本文对于风险投资最终减持阶段的行为刻画具有重要贡献,对于全面认识风险投资最终退出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解读中国发展现实丰富国外经典金融理论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政策不确定性与大股东掏空: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本文阐明了一个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大股东掏空的理论机制,并以地方市委书 记变更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了政策不确定性对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 市委书记变更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关系在 两权分离度较高、终极产权为非国企、盈利稳定性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来看,大 股东掏空是导致政策不确定性下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下降、在职消费增加的主要原因;在 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时,大股东基于私利的利益侵占行为挤出了企业实体投资。此外,大 股东掏空具有明显的择时效应,仅在地方市委书记更替当年、下一年其具有较为显著的侵占 行为。本文研究结论显示,因地方领导人变更产生的不确定性是推动大股东利益侵占的重要 外部原因。
  • 详情 “强关系”抑或“弱关系”?股东关系网络的影响机理研究 ——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考察
    现有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并未就社会网络的影响机理达成共识。具体而言,现有研 究并没有刻意区分“强关系”和“弱关系”,以致在理解社会网络时存在偏差。本文利用 2007-2016 年的 A 股上市公司数据,以股东关系网络为新视角,基于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的老问题,重新检 验社会网络的影响机理,意图在解释社会网络影响机理时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 股东关系网络为弱关系网络,其影响机理为信息优势。具体而言,我们主要理清了如下问题:1 不同网络的影响机理可能完全不一样,而股东关系网络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网络却被现有研究忽视; 2现有研究结论存在差异的根源并非源自不同网络的差异,而是源自该网络的性质为“强关系”抑 或“弱关系”;3现有关于股东网络的研究多聚焦于企业集团,而企业集团仅属于特例,而我们定 义的股东关系网络为大型社会网络,因而其网络性质为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4十大股东有不少 交易型机构投资者,虽然这类投资者不参与公司经营,但也不会明显影响整体上的股东关系网络 的信息传递。上述结论经过多角度的检验均得到了支持。本研究补充了现有社会网络研究在解释 影响机理上的局限性。
  • 详情 正式与非正式负债融资具有不同的公司治理效应吗
    我们对正式与非正式负债所产生的公司治理作用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对中国民 营企业内的负债进行结构性区分,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商业信用负债可以提升企业的投资 效率,而金融信用负债则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该结果说明,商业信用负债融资可以通过 给企业提供监督而发挥有效的公司治理作用,但金融信用负债融资却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 用,其债权人反而可能成为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对象。通过强化家族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 所有者管理可以促进商业信用负债融资更好地发挥其公司治理作用,但也可能会加剧大股东 对金融信用债权人的利益侵害。总体上看,债权人身份差异对应着差异化的公司治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