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效率

  • 详情 因子模型能定价期权收益吗?
    金融资产因子结构映照着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因子模型能否同样描绘期权收益?期权合约存续时间极短、风险敞口变化频繁,难以应用传统因子模型进行定价。工具主成分分析方法(IPCA)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动态风险载荷形式与期权风险特征高度吻合。本文尝试采用IPCA模型揭示上证50ETF期权的因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因子IPCA模型能够解释超过87%的单个期权收益变化和超过99%的投资组合收益变化,表现优于现有的期权因子模型以及静态PCA模型。IPCA因子与期权在值状态偏度、剩余期限斜率以及Gamma价值紧密联系,能够解释40%至60%的因子变化。本文的研究对于优化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监管者提高期权市场定价效率,促进衍生品市场稳健发展。
  • 详情 僵尸企业债券定价扭曲与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金融分权视角的解释
    本文利用2008-2020年国有企业债券数据实证检验僵尸企业的债券定价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僵尸企业债券存在严重的定价扭曲,且这种扭曲效应能够传染到非僵尸企业债券定价中,进而导致整个债券市场定价扭曲。具体地,(1)相比于非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信用利差较低,且存在一二级市场价差为负的情况,上述结论证实了僵尸企业债券存在定价扭曲问题。(2)上述扭曲效应在地方政府财政健康度差、承销商受地方政府控制力度大、银行承销商业绩基本面差、银行与企业存在借贷关系、以及僵尸企业风险大的组中更加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在金融分权下,地方政府通过其控制的金融资源(银行承销商)帮助僵尸企业发行债券。(3)一个省份中僵尸企业比例越大时,非僵尸企业债券的发行信用利差越低,债券市场非僵尸企业的业绩基本面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同时非僵尸企业发行债券的一二级市场价差也越小。这个结果说明,僵尸企业债券的定价扭曲会导致整个债券市场定价效率低下。本文研究结论为加快出清僵尸企业、促进与完善市场化发行机制,以及提高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相应的经验证据。
  • 详情 中国A股市场不确定性溢价与融资融券的不对称性
    本文基于Jurado et al.(2015)提出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中国整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个股不确定性的度量方法,并检验了在存在卖空限制的中国A股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的定价,着重研究了融资融券的不对称性对个股不确定性定价的影响。股票特质性波动率刻画了股票收益率中不能被市场风险因子解释的波动,通常被用于度量不确定性,本文提出其中与宏观金融不确定性的相关部分才会在市场中被定价。本文提出利用股票收益率与宏观金融不确定性指数的绝对相关系数来刻画在市场中被定价的个股不确定性,并发现不确定性越高的股票预期收益越低,即不确定性溢价在A股为负,这与Miller(1977)的理论相一致,即在存在卖空限制的市场上,不确定性越大的股票其价值被高估程度越大,因此预期收益率越低。本文进一步发现融资融券限制放开之后,不确定性的负溢价略有降低,市场的定价效率有所改善但并不明显,反映了市场中存在的卖空限制和隐性卖空成本较高,及其对市场定价效率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中国A股市场合理地放开融资融券限制,特别是有效降低融券成本、引入长期投资者提供优质券源,能够降低融资融券的不对称性,改善市场的定价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 详情 管理层业绩预告有助于缓解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吗?
    现有研究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处于盈利淡季的股票在盈余公告期间会比处于旺季的股票获得更大的累计超额收益。如果管理层在盈余公告前发布业绩预告,能否有效地抑制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降低盈余公告期间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本文以2010至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首先,A股市场在业绩预告期间也存在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处于盈利淡季的公司在业绩预告期间比处于盈利旺季的公司平均可多获得2.1%的累计超额收益;其次,盈余公告和业绩预告期间,处于盈利淡季的公司比处于盈利旺季的公司有更大的股价波动率和股票交易量。第三,在盈余公告前发布业绩预告,能显著抑制盈余公告期间盈利季节性对收益率、股价波动率和股票交易量的预测能力。第四,自愿性业绩预告、与盈余公告的间隔时间越短的业绩预告抑制作用更明显。在更换盈利、盈利季节性、累计超额收益测度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存在。表明管理层业绩预告能有效地降低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提高股票定价效率。研究结果对市场建设和投资者决策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详情 公募基金改善了市场定价效率吗——持股基金质量与股票收益
    公募基金是实现个体投资者机构化,以达到改善市场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忽略了基金管理能力存在差异,现有的文献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公募基金可以改善市场定价效率。本研究以 2005-2020 年中国市场数据为基础,构建了股票的持股基金质量指标(而非权重),并研究了该指标对未来表现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具有较好持股基金质量的股票表现显著优于较差的股票,基于该指标构建的套利组合可以获得年化 14%左右的超额收益,且该现象不能被基金持股权重、中国市场系统性风险和其他定价异象所解释。本文首次发现了公募基金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的直接证据,拓展了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的研究。实证结论意味着市场中仅有一部分具有有效管理能力的基金改善了市场质量,因此优化基金产品评价以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对于加强散户投资“机构化”的正面作用有着深远意义。
  • 详情 注册制实施对我国多层级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
    本文立足我国股票市场的两次注册制改革,运用事件分析法,考察我国主板、科创板与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前后的变化。我们首先对比了注册制实施后,主板、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公司效率的差异,然后从财务风险因素与企业性质两个角度对注册制实施后,各板块上市公司的定价效率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第一,两次注册制改革对主板、创业板和科创板都产生了正面影响,除了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短期影响外,财务风险较小的公司的市场表现均更好;第二,与非国企相比,国企对于两次改革事件的反应均更为负面;第三,创业板上市公司在第二次注册制改革事件中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市场表现,而科创板上市公司在第一次注册制改革中表现出负面的短期反应以及正面的长期反应。我们的研究表明,注册制实施对我国不同板块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可为未来股票市场全面实行注册制改革的政策运用和路径选择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 详情 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跨境股票交易和 AH 股溢价
    本文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开通以来三年的投资者账户逐笔交易数据构造了沪港投资者的跨境股票交易的比例, 并首次从微观视角分析了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后跨境股票交易对A股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横截面上,个股中“沪港通”投资者的跨境股票交易比例越高,其AH股溢价越低。进一步分析表明,跨境股票交易中机构投资者或来自香港的投资者参与程度越高更有助于降低AH股溢价。这一结论在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的检验之后依旧成立。本文又进一步发现这一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的A股中更加明显,且伴随着股票流动性的上升。并且这一效应在资本市场单向开放的QFII和RQFII机制中没有出现。这一系列发现表明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机制通过鼓励投资者积极参与跨境股票交易,改善了A股的投资者结构和市场信息环境, 并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本文结论支持了在资本市场单向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将有助于改善A股市场质量。
  • 详情 优胜劣汰还是逆向选择——基于上市公司质量与股价表现关联的研究
    优胜劣汰的高质量的股票市场是金融服务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本文使用90多个财务特征指标“大数据”和多种机器学习方法提取基本面信息,对上市公司质量进行评价并构建基本面综合质量指数,研究基本面质量与股价表现的关联关系。研究分析,上市公司基本面综合质量指数对股价表现具有显著为正的预测能力。其中,由偏最小二乘法构建的质量指数对股票横截面收益的预测能力最强,年化收益接近38%,且CAPM、三因子和五因子模型对此无解释能力。我们还进一步从行为金融和宏观经济周期视角探索公司质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机制,发现市场情绪、有限套利、公司投资决策和经济周期都有助于深入理解上市公司质量溢价现象。本文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已经稳步提高,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价值投资阶段。
  • 详情 极端收益冲击 、 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股价信息含量的视角
    机构投资者对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市场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极端收益的冲击可能会导致其注意力分散,从而抵减前述的正面效果。本文基于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导致股价信息含量显著下降。这一关系在企业所处的治理环境较差、内部治理水平较低、信息环境较差、股票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力分散导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频率、交易活跃度均显著下降,且显著降低了企业价值。此外,基金层面的实证分析表明,注意力分散显著降低了基金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综上所述,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导致其外部监督效果和知情交易积极性均显著下降,从而降低了市场的定价效率。本文的发现揭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等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有机关联,凸显了系统性地进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 详情 中国公募股票基金收益率研究——基金能够打败市场吗?
    公募基金是实现个体投资者机构化,以达到改善市场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忽略了基金管理能力存在差异,现有的文献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公募基金可以改善市场定价效率。本研究以 2005-2020 年中国市场数据为基础,构建了股票的持股基金质量指标(而非权重),并研究了该指标对未来表现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具有较好持股基金质量的股票表现显著优于较差的股票,基于该指标构建的套利组合可以获得年化 14%左右的超额收益,且该现象不能被基金持股权重、中国市场系统性风险和其他定价异象所解释。本文首次发现了公募基金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的直接证据,拓展了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的研究。实证结论意味着市场中仅有一部分具有有效管理能力的基金改善了市场质量,因此优化基金产品评价以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对于加强散户投资“机构化”的正面作用有着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