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

  • 详情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催生中国真正的“对冲基金”了吗?——来自“阳光私募”基金的证据
    文章利用手工收集的1704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对比考察了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后出现的三种新型阳光私募与传统的股票型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的绩效。研究发现:(1)相对价值型阳光私募表现明显优于传统投资工具,其各项收益指标均很高,无系统风险且特质风险很小。(2)债券型阳光私募表现也优于传统投资工具,但明显差于相对价值型。(3)事件驱动型阳光私募的收益指标优于传统投资工具,但系统和特质风险均很高。(4)CAPM和FF3等传统的因子模型无法很好的解释相对价值型和债券型阳光私募的绩效。因此,相对价值型阳光私募“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表明真正的“对冲基金”在中国已经崭露头角。
  • 详情 阳光私募:消亡现象与幸存者偏误
    本文首次利用包括消亡基金在内的大样本阳光私募分析了尚未在公募基金中发生的消亡现象。我们发现该行业的年消亡率达13.55%,相应的幸存者偏误为0.99%/年。Probit消亡模型表明,不同于美国对冲基金,我国阳光私募的消亡与其原始收益率无关,但与风格调整后收益率(原始收益率与同期行业平均收益率的差额)显著负相关。另外,业绩波动大、规模小和年轻的基金容易消亡,而固定管理费和业绩提成费高的基金则容易存活。
  • 详情 对冲基金监管与次贷危机
    美国对于金融业的放松管制培育了过度的自由市场环境,推动次级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蓬勃发展。对市场监管的放任主义导致了市场过度,允许市场参与者疯狂、轻率地投资于那些“创新、未经考验和无管制的产品”。对冲基金主要是为了迎合机构投资者与高净值个人而被组建起来的有限合伙或类似实体,不需要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并不需提供定期报告。在美国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期间,不受监管的对冲基金行业得到蓬勃发展,成为了金融领域的一个主要部分。对冲基金行业通过杠杆作用,操控大量的资产,积极地投资于外国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源于房地产泡沫的信用违约互换,其激进的投资策略使次级贷款和证券化恶化。
  • 详情 一个基于期权的对冲模型研究
    摘要:作者对实际使用的对冲模型提出研究,在本文中建立了一个在指数.指数期货.指数期权上的进行无套利对冲的前沿模型,揭开了对冲基金使用数量模型神秘的面纱。通过比较从市场指数和指数期货中估计得出的风险中性密度函数与从隐含在指数期权市场的风险中性密度函数,发现对冲机会,设计对冲交易策略。我们这里采用的估计方法为非参数方法,是对BS模型的拓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make a research on the field of hedge model,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of some hedge funds in U.S. ,we establish a frontier no-arbitrage hedge model for index.index futures and index options. We compare the risk neutral density estimated from cross section of index market to the risk neutral density inferred from the time series of index and index future markets. The methods we used are nonparametric method and hypothesis test. We can find the arbitrage opportunity and design the hedge trading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