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

  • 详情 房价泡沫下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异化与信贷扭曲
    房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三大风险”中的两个风险,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可能诱发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本文以2010年—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和地方性中小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城市房价泡沫上升会产生风险“粉饰效应”,表现为降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但是房价泡沫破灭会导致中小银行风险持续上升。影响机制的结果发现,城市房价泡沫带来的抵押品价值效应和银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会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即提升中小银行客户抵押品价值、促进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替代进而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异质性研究表明:房价泡沫上升对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粉饰作用在城商行、省域内经营的地方性银行、银行业竞争度较低地区银行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房价泡沫会扭曲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为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行业,并没能够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房地产市场风险传溢的影响机理,还能够深化对于房地产风险-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信贷扭曲影响逻辑的理解,从而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 详情 企业债务融资贵的新解释:来自气候灾害冲击的证据
    近年来,随着气候风险的不断累积,中国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持续上升,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本文手工整理了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数据,构建了考虑企业子公司数量及所在地的气候灾害冲击加权平均指标,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气候灾害冲击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候灾害冲击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冲击造成企业营业收入下降和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增加是其中的影响机制。异质性考察发现,气候灾害冲击提高债务融资成本的效应在受到“信贷歧视”更严重的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中更加显著,且在受气候灾害影响程度较大的行业和金融业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能够通过使用商业信用融资、提高风险感知水平和改善ESG表现缓解气候灾害冲击造成的融资贵问题。本文为气候灾害这一因素对企业融资贵问题带来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对企业防范和化解气候灾害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详情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以某一线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贸易摩擦作为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风险因素之一,不仅阻碍了多边主义包容发展的整体进程,也对我国以广大中小企业为代表的经营主体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2018年中美贸易战为准自然实验,聚焦某一线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全量样本,运用强度双重差分法系统探究贸易摩擦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受出口冲击企业的创新总产出和实质性创新均呈现显著增长。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国有产权、低外资投资比例以及位于自贸区外的企业更能强化贸易摩擦对创新的促进效应。机制分析则指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增加企业内源研究是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关键渠道。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在面对关税冲击时,中小企业应当迅速调整内部决策以促进自主创新,同时也强调了政府在提供适度支持和引导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发现为理解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创新策略及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启示。
  • 详情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与普惠金融发展——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实证研究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之中。解决应收账款被占用导致的资金周转困难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为了降低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提升动产可质押性,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搭建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并通过数字化系统直连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借助平台应收账款质押与融资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核心企业使用数字化系统直连后:(1)核心企业通过系统直连上传的应收账款数量和金额上升,且新接入的主要是规模小、利润率高、现金流压力大、债务负担重的中小微型供应商企业;(2)中小微企业供应商贷款笔数与贷款金额均显著上升,且贷款利率更低;(3)供应商与核心企业财务指标均显著改善。本文结论表明建设数据中心化的统一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可以为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有力地推动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 详情 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息积累与最优激励政策
    在中国以大银行为主的银行业结构下,为了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强制要求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在政府的政策干预下,大银行要想提高服务中小企业的效率,需缩短决策链条,将贷款审批权下放给下级行,否则难以克服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然而,缩短决策链条并不改变大银行的内部层级和晋升空间,一旦下级行负责人晋升,其前期积累的软信息也随之流失,新上任的负责人需要重新积累当地中小企业的软信息,由此出现“信息断层”与“服务断层”。与大银行的分支机构相比,地方性小银行的内部层级少,晋升空间小,负责人更能够长期扎根当地,不断积累当地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并持续用之服务企业。本文提出,可考虑允许大银行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完成政府下达给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指标:(1)大银行购买小银行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包,同时要求小银行对贷款包进行有限担保;(2)大银行将资金贷给小银行,再由小银行转贷给中小企业。相较于强制大银行直接服务中小企业,以上两种方式既能发挥地方性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又能发挥大银行的资金成本低和资金体量大的优势,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效率。
  • 详情 企业规模、银行规模与最优银行业结构
    银行规模越大,其在甄别企业家经营能力上越不具有比较优势,为了防范企业家风险,大银行需要严格要求贷款企业的抵押品数量并对其施行严格的违约清算。大银行的这种融资特性导致其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但却能帮助大企业有效地节约信息成本、减少利息支出,大银行的融资特性与大企业的企业特性相互匹配。要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关键在于改善银行业结构,满足中小企业对小银行的金融需求,发挥小银行善于甄别企业家经营能力的比较优势,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要求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在金融监管方面,由于不同规模银行的融资特性以及适合的融资对象皆存在系统性差异,对不同规模银行的监管也应当有所区别和侧重。
  • 详情 来自金融、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与防范手段——基于风险传染理论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多案例研究
    经济下行期,风险传染效应对经济冲击的催化作用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挑战,现有研究忽略了从银行、担保等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少有对此防范机制与政策建议。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本文基于 10 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组织的不同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稳定性,从风险传染理论探究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会通过银行抽断贷或拒绝放款、担保机构拒偿或追诉从银行、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传染,途径银行、担保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可能被加剧、加速,有效应对手段包括寻找内生风险分担方和及时处置不良的行为风险抑制策略,和平衡谈判地位和收益风险配置、构建经营大数据预警机制的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本研究丰富了风险传染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引出了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风险传染研究话题,对融资担保业金融创新的实践和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
    探究法律制度变化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以及《民法典》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运用双重差分法系统地考察担保物权制度改革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担保物权制度改革通过减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显著降低了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通过三重差分法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法律制度环境较好、市场化进程较快、政府关系程度较强的地区,担保物权制度改革降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相对更大。因此,法律制定者在进一步完善担保物权制度时,应当针对不同企业采取差别化措施,从而促进金融市场良性发展。
  • 详情 银行信贷、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创新研究综述
    随着企业创新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学术领域的关注,如何缓解中小企业创新信贷融资约束成为我国金融业的重点探讨方向之一。为此,本文通过剖析企业创新能力的微观影响因素以及融资特征,分析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中小企业在面临融资约束时,关系融资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途径,然而关系融资会催生信贷寻租,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此文章提出缓解中小企业创新融资的潜在路径,包括宏观层面上的强化放贷人权利保障,中观层面上健全信息环境,尤其是第三方资源,微观层面上银行从信贷技术综合运用上突破。针对中微观层面上,探讨银行信贷与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创新融资上是否有合作的空间,文章分析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以及风险投资对促进银企关系,促进信息对称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结论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详情 信贷市场规模歧视的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财务风险信息扭曲的视角
    我国信贷市场存在企业规模歧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有研究多是从信息不对称、经营风险、资产质量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尚未有研究基于财务风险信息扭曲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机理阐释。以2009—2018 年我国非金融A 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歧视在信贷规模和成本两方面同时存在;传统财务风险分析体系致使实体经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被高估约40%;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风险高估问题,且财务风险信息扭曲在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歧视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上述机理在不同产权性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分组样本中均得到验证。因此,正视传统财务风险分析体系缺陷,矫正财务风险信息扭曲导致的信贷错配,是缓解信贷市场规模歧视现象的市场化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