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

  • 详情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与普惠金融发展——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实证研究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之中。解决应收账款被占用导致的资金周转困难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突破点。 为了降低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提升动产可质押性,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搭建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并通过数字化系统直连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借助平台应收账款质押与融资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核心企业使用数字化系统直连后:(1)核心企业通过系统直连上传的应收账款数量和金额上升,且新接入的主要是规模小、利润率高、现金流压力大、债务负担重的中小微型供应商企业;(2)中小微企业供应商贷款笔数与贷款金额均显著上升,且贷款利率更低;(3)供应商与核心企业财务指标均显著改善。本文结论表明建设数据中心化的统一平台作为重要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可以为传统金融难以触及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有力地推动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 详情 公平竞争审查与政府补贴竞争中性
    政府补贴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克服市场失灵、激励企业创新及引导产业升级转型等作用。然而,由于政府补贴政策制定及其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国企轻民企的现象,导致我国政府补贴呈现出非竞争中性的特点。鉴于此,文章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我国的落地推进为契机,研究了公平竞争审查这一“事前规制”形式的竞争政策是否能够有效缓解政府补贴的非竞争中性问题。研究发现,在政府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政府补贴获取上 的差异显著缩小,政府补贴的竞争中性原则更好地得到了实现。同时,文章从政策制定机关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的内在驱动力强度以及企业自身对政府补贴的竞争意愿强弱两个角度,进一步探究了公平竞争审查对政府补贴竞争中性影响的差异,发现小微企业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程度、政府资金在企业研发经费中占比高低、行业垄断性与儒家文化等因素会影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缓解政府补贴非竞争中性问题上的实施效果。文章的研究对优化我国政府补贴政策向竞争中性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详情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直达科创企业货币政策工具创设及“几家抬”框架构建
    当前科创企业整体呈现出“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特征,使得其在经营发展中面临着较为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可探索采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更多投向科创企业。通过对比分析美联储主街贷款计划(MSLP)和我国央行推出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CLSP),结合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特征,提出创设直达科创企业的货币工具—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计划(PLSP),计划包含 4 个主要创新点,旨在提升商业银行科创贷款的投放意愿并精准投贷贷款。构建了涉及人民银行、知识产权局、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中介机构五方主体的科创企业金融工具“几家抬”框架,旨在通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有效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详情 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探究
    小微企业在我国规模小,数量巨大,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但小微企业一直存在融资困难的瓶颈,其生存发展问题令人堪忧。随着互联网向金融方向的发展,并在2013初步形成互联网金融的雏形,互联网与创痛金融的结合,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壁垒,给小微企业融资难得问题带来希望。本文正是从互联网金融和小微企业之间的联系出发,寻求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突破口,找到二者的共同发展之路。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摘 要: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 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 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 基于 2007—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 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 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 M2 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 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 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 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M2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调查:2005-2014 ——基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视角
    基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情况进行调查。 采取定量调查方法分析国内应收账款整体规模、应收账款行业和企业分布、 金融危机前后应收账款变化等,为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创新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发现占用商业信用的主要是上市公司中的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中的中小微企业实际是提供商业信用,其应收账款周转期不断增加,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 金融危机后工业由净占用商业信用转变为净提供商业信用。工业应收账款规模大,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高,应收账款周转期长,大量营运资金被占用。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业营运资金回笼有重要意义。
  • 详情 小微企业关系型融资生成机理研究综述
    从实践中看,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已不同于中型企业,将其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框架中独立出来研究势在必行。但已有的文献对小微企业关系型融资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金融制度、信贷市场竞争性和选择主体特性影响小微企业关系型融资的实现,并提出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探求小微企业关系型融资的生成机理,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