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割

  • 详情 区域壁垒和中国城市的银行业竞争格局
    本文探讨了区域壁垒对中国城市银行竞争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行政壁垒和地理壁垒都会导致不同城市间的银行竞争水平存在差异,但影响程度随时间在下降,不同区域壁垒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国有银行天然具有跨区域经营的特点,因而呈现出差异性的结果。具体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分布受文化壁垒影响,而不受行政壁垒影响;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受行政壁垒影响,而不受文化壁垒影响。行政壁垒会影响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但文化壁垒的作用并不显著。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时期,应构建结构合理的银行市场体系和分工协作的银行机构体系,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服务于资本在全国的最优配置,中小金融机构聚焦当地实体经济,结合当地文化开展业务创新。
  • 详情 省际双边信任与资本跨区域流动——基于企业异地并购的视角
    资本跨区域自由流动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以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但区域间的非正式制度障碍长期存在。本文借助异地并购这一典型的资本跨区域流动形式,并利用CESS省际双边信任调查数据,研究了省际双边信任对资本跨区域流动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收购方所在地对目标方所在地的信任程度和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的信任程度均能显著提高地区间并购频率及规模,但仅当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信任程度越高时,企业异地并购的长短期绩效才越好。结果表明,不同方向的省际双边信任对并购行为和并购绩效存在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信任程度越高,收购方在并购中的交易成本越低,体现在聘请中介机构的需求越小、完成并购交易的时间越短、支付的溢价率越低、并购后的管理费用越少。并且,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的信任程度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在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显著。最后还发现,与低相互信任模式相比,高相互信任模式地区间的并购频率和规模更大,并购绩效也更好。本文基于中国省际双边信任存在不对称的特点,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丰富了资本跨区域流动的相关研究。
  • 详情 风险投资具有咨询功能吗?—— 异地风投在异地并购中的功能研究
    本文以2003-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异地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异地风投在企业异地并购中的咨询功能。研究发现,当主并公司拥有来自目标公司所在地的异地风投股东时,企业异地并购绩效更好,且这种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当异地风投为国有背景、经验更为丰富、持股比例较低、独立风投时,咨询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信息优势机制与社会网络机制是异地风投发挥咨询功能的重要潜在机制。同时,异地风投的咨询作用还会影响主并公司的并购决策,表现在具有异地风投背景的企业进行异地并购的可能性更低、聘请财务顾问与律师顾问的可能性更高、进行重大交易事件的可能性更高、使用股票支付的可能性越高,说明风险投资在发挥咨询作用时会更加谨慎,更倾向于参与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并购活动,有利于降低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与主并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目标公司对主并公司价值的认可程度。本文揭示了异地风投利用其信息优势和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主并公司突破异地并购障碍的咨询功能,首次为风险投资的咨询功能提供了直接的实证证据支持,同时说明了异地风投在我国资本要素市场分割的情形下能够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制度安排。
  • 详情 中国A、H双重上市公司股票定价差异的制度和行为因素分析
    本文利用EC2SLS方法和系统GMM的动态面板模型估计和分析了中国双重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交易价格差异的因素,包括制度层面和投资者心理及行为方面。本文发现,QFII的实施显著提高了H股对A股的相对价格,但是投资者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因素起着较大的影响,国内投资者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和其他非理性的投资理念使得中国H股和A股的价格差异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A股和H股价差的实证检验
    本文从实证角度,详细描述了截至2007年12月31日51家AH股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的价差变化趋势,并从公司、市场、利率、投资者、重大政策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AH股价差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同一上市公司的A股对H股普遍存在溢价现象,并且AH股价差在考察区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流动性假说和信息不对称假说对AH股价差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两地的市场波动及利率变化对AH股价差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投资者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对AH股价差的作用不显著;在控制了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之后,股权分置改革、QDII和港股直通车政策本身对AH股价差并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两地股票市场分割以及内地资本流动的限制是造成AH股价差的根源。
  • 详情 市场分割下A、B股成交量、收益率与波动率之间关系的SVAR分析
    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本文对中国A、B股市场上成交量、收益率与波动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基本结论如下:2001年后,随着B股市场的开放和QFII制度的逐步实施,成交量、收益率和波动率之间的信息传递功能都显著增强;成交量对当期收益率预测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成交量与波动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不对称性。尽管中国A、B股市场一体化程度2001年后有了明显的提高,但A股市场的投机性仍比B股市场严重。
  • 详情 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与上市企业可持续增长
    地方保护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不过迄今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验证,微观的视角相对较少。本文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视角出发,首次分析地方保护主义在其中的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地方保护越严重的地区,企业预期的可持续增长率越低,实际增长率越容易低于预期增长率,实际增长率的可持续性也越差。综合结果表明,地方保护主义有碍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分割(1991-2000)的理论探讨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分割的市场,这首先表现在它被划分成为A、B和H股三个市场,这三个市场不仅计价货币、交易机制和募集方式不同,而且各自允许开放的投资者对象也严格限定、互不开放。由此,这三个市场的股票价格彼此差别较大。本文重点考察了中国大陆的股票市场分割,其重要体现是中国B股市场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折价问题。在B股市场向国内持有外币的投资者开放之前,大多数上市公司B股价格不仅远低于其A股价格,有的还曾跌破发行价、资产净值和面值。这使得我国B股市场已经成为世界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最低的市场,其平均市盈率只有11倍,这不仅大大低于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大于50倍),也低于国际股市的平均市盈率(15-20倍)。本文认为,资本控制,即投资限制、B股相对于A股的信息不对称和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是形成B股折价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