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绩效

  • 详情 省际双边信任与资本跨区域流动——基于企业异地并购的视角
    资本跨区域自由流动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以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但区域间的非正式制度障碍长期存在。本文借助异地并购这一典型的资本跨区域流动形式,并利用CESS省际双边信任调查数据,研究了省际双边信任对资本跨区域流动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收购方所在地对目标方所在地的信任程度和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的信任程度均能显著提高地区间并购频率及规模,但仅当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信任程度越高时,企业异地并购的长短期绩效才越好。结果表明,不同方向的省际双边信任对并购行为和并购绩效存在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信任程度越高,收购方在并购中的交易成本越低,体现在聘请中介机构的需求越小、完成并购交易的时间越短、支付的溢价率越低、并购后的管理费用越少。并且,目标方所在地对收购方所在地的信任程度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在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显著。最后还发现,与低相互信任模式相比,高相互信任模式地区间的并购频率和规模更大,并购绩效也更好。本文基于中国省际双边信任存在不对称的特点,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丰富了资本跨区域流动的相关研究。
  • 详情 风险投资具有咨询功能吗?—— 异地风投在异地并购中的功能研究
    本文以2003-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异地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异地风投在企业异地并购中的咨询功能。研究发现,当主并公司拥有来自目标公司所在地的异地风投股东时,企业异地并购绩效更好,且这种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当异地风投为国有背景、经验更为丰富、持股比例较低、独立风投时,咨询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信息优势机制与社会网络机制是异地风投发挥咨询功能的重要潜在机制。同时,异地风投的咨询作用还会影响主并公司的并购决策,表现在具有异地风投背景的企业进行异地并购的可能性更低、聘请财务顾问与律师顾问的可能性更高、进行重大交易事件的可能性更高、使用股票支付的可能性越高,说明风险投资在发挥咨询作用时会更加谨慎,更倾向于参与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并购活动,有利于降低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与主并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目标公司对主并公司价值的认可程度。本文揭示了异地风投利用其信息优势和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主并公司突破异地并购障碍的咨询功能,首次为风险投资的咨询功能提供了直接的实证证据支持,同时说明了异地风投在我国资本要素市场分割的情形下能够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制度安排。
  • 详情 通才vs专才:高管工作经历与企业并购行为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之后,如何“识才”、“用才”更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本文手工整理2002-2015年共计3730位公司CEO的详细个人简历信息,构建高管“通才指数”,研究CEO通才指数如何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及并购绩效。研究发现:(1)相比单纯职业经历的CEO(专才型CEO)而言,复合职业经历的CEO(通才型CEO)更擅长主导并购活动——通才型CEO发起的并购活动更为频繁,该结论在通过Heckman两阶段自选择模型、PSM样本回归、考察CEO变更事件、通才指数的不同构建方法、控制CEO天赋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通才型CEO所开展的跨行业和跨地域并购更为频繁,且更多地涉及其过去任职过的行业或地域。(3)通才型CEO主导的并购活动可以获得更好的短期市场反应和长期绩效,这主要源自通才型CEO在并购完成后吸纳了更多的金融机构股东、强化了银企关系并聘用了更多具有政治关系的独立董事。进一步研究发现:通才型CEO具有更高的风险承担偏好,促使其敢于发起包括企业并购在内的高风险决策。这些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高管个人工作经历如何影响公司财务行为的研究,对于企业如何选才、用才,以提高企业并购效率、促进企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详情 并购公司的错误定价对其出境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文章以沪、深证券交易所发行 A 股股票的境内上市公司 2006-2014 年间的出境并 购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截面回归的方法对公司错误定价对出境并购绩效影响进行实证 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并购公司的错误定价对出境并购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被高估的上市公 司在出境并购的当年和出境并购的第一年会产生更多的并购绩效,但在并购后的第二年越是 被高估的上市公司越不利于创造价值。价值被高估的上市公司并未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估值的 偏差进行低成本的并购融资,估值偏差的融资优势并没有在上市公司出境并购绩效中体现。
  • 详情 关联并购是否会损害企业绩效?
    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并购会损害企业长期绩效,并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然而,本文利用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关联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关联并购无论对企业短期绩效还是长期绩效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并非传统观点所谓的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事实上,真正“先升后降”的是关联并购对企业绩效的提升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现阶段关联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主要是发挥“支持之手”的作用,不过这种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此外,本文还借助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估计了影响因素对关联并购绩效的作用。
  • 详情 关联并购是否会损害企业绩效
    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并购会损害企业长期绩效,并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然而,本文利用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关联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关联并购无论对企业短期绩效还是长期绩效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并非传统观点所谓的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事实上,真正“先升后降”的是关联并购对企业绩效的提升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现阶段关联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主要是发挥“支持之手”的作用,不过这种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此外,本文还借助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估计了影响因素对关联并购绩效的作用。
  • 详情 关联并购是否会损害企业绩效?
    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并购会损害企业长期绩效,并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然而,本文利用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关联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关联并购无论对企业短期绩效还是长期绩效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而并非传统观点所谓的会表现出“先升后降”的特征。事实上,真正“先升后降”的是关联并购对企业绩效的提升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现阶段关联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主要是发挥“支持之手”的作用,不过这种提升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此外,本文还借助DEA-SF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估计了影响因素对关联并购绩效的作用。
  • 详情 (博士生论坛征文)公司治理影响并购绩效吗?
    摘要:利用我国A股市场2006年发生并购活动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探讨了并购长期绩效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与并购长期绩效呈倒U型关系;高管持股并没有缓解代理问题,对并购长期绩效呈负面的影响;股权集中度与并购长期绩效显著负相关。而独立董事比例对并购后第一年和第三年并购长期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但在第二年(2008)与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总的来说,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支持了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并购绩效要更好。
  • 详情 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的产业路径及效应--兼对“国企进退”现象解读
    本文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期背景,对国有 上市公司并购的产业路径及绩效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我国沪深股市 2003年-2007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收购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在相关并购路径下,相比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发生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并购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同时,也提升 了产业集中度;在非相关并购路径下,产业创新型并购比非产业创新 型并购具有更高的产业效应,并且并购绩效显著优于非产业创新型并 购。这些发现凸现了国企并购的市场结构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也揭 示了国企进退的效率路径。其政策含义在于,国有企业应遵循经济结 构演进优化的产业路径有进有退,坚持市场化导向和产业创新导向。
  • 详情 产业周期、并购类型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本文旨在运用产业周期理论解释多样化并购溢价之谜。企业多样化并购是否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不一的问题。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从1998年到2004年发生的749个并购样本,运用多变量线性回归方法检验了处于不同产业周期阶段、不同并购类型的并购绩效。研究结果支持了我们的理论假说,即企业并购绩效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并购类型,而且还一与并购双方的产业周期有关,从而部分解答了企业多样化并购溢价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