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

  • 详情 房价泡沫下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异化与信贷扭曲
    房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三大风险”中的两个风险,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可能诱发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本文以2010年—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和地方性中小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城市房价泡沫上升会产生风险“粉饰效应”,表现为降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但是房价泡沫破灭会导致中小银行风险持续上升。影响机制的结果发现,城市房价泡沫带来的抵押品价值效应和银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会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即提升中小银行客户抵押品价值、促进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替代进而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异质性研究表明:房价泡沫上升对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粉饰作用在城商行、省域内经营的地方性银行、银行业竞争度较低地区银行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房价泡沫会扭曲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为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行业,并没能够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房地产市场风险传溢的影响机理,还能够深化对于房地产风险-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信贷扭曲影响逻辑的理解,从而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 详情 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的测度和影响研究:基于行业网络风险传染视角
    本文基于LASSO-VAR模型,使用A股全行业各股票近11年1分钟级高频数据,结合网络分析方法,从全样本和滚动窗口的视角分析房地产及其上下游行业的风险冲击及传染,测度“房住不炒”和“三道红线”两种不同力度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全样本期间,房地产的系统重要性较高,且扮演着“风险传出者”的角色。(2)“三道红线”的调控效果远高于“房住不炒”。(3)“三道红线”政策过于严格,对行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4)房地产在受到紧缩性政策冲击后,风险会立刻向下游行业传递,而上游行业约4个月后才受到冲击。最后,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力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详情 基于 GAS-混合 Copula模型的A 股市场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系统性风险问题凸显,亟需立足中国金融实情,准确衡量金融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广义自回归得分模型(GAS)和 BE—MES 模型,构建了包括旋转 Copula 和其本身的时变混 Copula 模型—DMC-MES 模型,并将其用于度量 2012 年至 2018 年沪深 300 成分股中不同行业的边际期望损失(MES),力求对系统性风险有更好把握。研究结果发现:(1)该模型可以很好捕获非线性相依关系,将非线性相依结构清晰分为上下尾相依结构;(2)除部分金融机构外,其他机构的左尾相依性要大于右尾;(3)各个机构的风险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领域,相同部门机构的 MES 相近;(4)与国外研究相反,国内银行机构的风险贡献度最小,风险贡献度最大的行业为券商和房地产行业;(5)金融类机构在市场下跌期的波动性小于其他行业,并发现在2015年股灾发生前这类机构的 MES 值就已开始下降。
  • 详情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来自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证据
    以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经验证据为样本,本文对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房地产行业的独立董事并未真正起到抑制和约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财务专家型独立董事对于两职合一的“内部人控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职合一确实不利于公司盈余管理额的减少和盈余质量的提高。此外,笔者没有发现独立董事缺席董事会会议会助长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证据,独立董事不能通过参加董事会会议来了解、监督董事会行为,我国董事会会议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详情 万科与新黄浦资本战略比较――同一个投机股市,不同的资本配置
    有的公司为何极大浪费社会资本,有的却使之增值?从它们不同的资本配置战略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本文以房地产行业的两家较早上市公司――上海新黄埔置业600638和深圳万科000002为例,比较了两家公司1996年以来的资本配置战略、实际行为及后果。
  • 详情 房地产授信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控制
    随着各项房改政策落实和住房融资政策的放宽,房地产开发投资曾经一度火爆,主要体现在一是房地产企业的组建如雨后春笋,企业的注册登记和市场的准入标准曾一度放宽;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上市公司、非上市股份制公司、合伙企业、三资企业等;三是商品房开发档次盲目提升,高档商品房开发所占比重在30%以上;四是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盲目竞争,竞相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的投放。。。。。。
  • 详情 房产迷局的经济学分析
    房产市场过热与否的讨论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方面是开发商极力控诉地价高企,成本快速攀升,利润摊薄;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对于开发商获得的暴利群起讨之,对于房价不断攀升无力承担,现在购房意味着当前生活福利水平大幅下降,而将来购房则有未来的生活福利水平下降更大幅度的不良预期,由此产生了所谓“房奴”现象。本文想讨论的是,自“国六条”及细则颁布以来,公众获得的信息比较混乱。地方和中央关于房价涨跌的统计数据不一,政策效果没有定论;实施的力度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不知道国家治理房产市场的决心有多强烈,不知道这一政策的时效有多久。而卢卡司告诉过我们,假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没有“欺骗性”的话,那么这一政策连短期效果都不存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房产迷局??房价是否会因为政府的管制而下跌?房地产市场是否有泡沫?本文使用供求关系为分析工具,沿用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结构??厂商(开发商),公众,政府,外资流动。试讨论政策效果。根据我国目前的制度结构得出这一轮房产调控效果不佳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