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

  • 详情 娱乐明星与上市公司关联:价值提升还是资本运作?
    社会名人在资本市场上是否能通过其声誉机制起到提高公司业绩和促进公司治理的作用?这一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手工整理的 2006-2018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关联的数据,研究娱乐明星关联对上市公司绩效和治理的影响,并探究上市公司建立该关联的动机。研究发现:(1)从短期来看,与明星建立关联的上市公司会有正的超额收益,且关联的明星名气越大、二者的关系延续时间越长,则其市场表现就越好。(2)从长期来看,关联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变好,且更可能进行财务重述和受到更多的行政处罚,这说明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的公司其治理水平变差。(3)建立娱乐明星关联可能是通过吸引散户投资者、分析师发布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和媒体报道更多的正面新闻而抬升了股价。(4)“股份减持”和“择时关联”是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的两大动机。一方面,在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关联后,大股东会进行更多的股份减持;另一方面,公司更倾向于在较差业绩的财务公告前和债券发行前宣布与明星建立关系 。本文的研究不仅从“娱乐明星”视角推进了“名人效应”的相关研究,也为理解上市公司与娱乐明星建立各种关系背后的动机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监管部门如何监管和治理资本市场中与娱乐明星有关的乱象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启示作用。
  • 详情 分析师利益的权衡与时机选择:公募基金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影响
    文献表明卖方分析师在对基金重仓持股进行盈利预测时,现有基金客户的佣 金压力会迫使其发布乐观预测,而本文进一步发现,分析师还有争取潜在客户佣金的压力,这会抑制佣金压力所导致的乐观偏差。那么,分析师面对这两种利益冲突时,就需要权衡。故本文首次研究了券商与基金的不同客户关系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影响,验证了分析师对基金持股预测时的这种权衡效应;并首次提出了“佣金利益冲突假说”,探讨了这种利益权衡对分析师择时的影响。本文结论:首先,佣金压力会迫使分析师对现有客户持股做出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而潜在客户持股则能够对分析师形成压力抑制乐观偏差,部分地缓解佣金压力的影响;其次,不同经济环境中,这种利益权衡仍然存在,并导致分析师的择时行为:在好时机时,佣金压力和潜在客户压力对分析师的影响均会增强,前者导致分析师倾向发布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而后者使分析师面临更大的利益权衡;最后,在截面上,明星与非明星分析师、高与低券商声誉分析师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利益权衡和择时模式:时机转变时,佣金压力影响明星分析师的程度显著高于非明星分析师,而潜在客户压力影响非明星和低券商声誉分析师的程度显著高于明星和高券商声誉分析师。
  • 详情 政策不确定性与大股东掏空: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本文阐明了一个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大股东掏空的理论机制,并以地方市委书 记变更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了政策不确定性对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 市委书记变更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关系在 两权分离度较高、终极产权为非国企、盈利稳定性较差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来看,大 股东掏空是导致政策不确定性下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下降、在职消费增加的主要原因;在 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时,大股东基于私利的利益侵占行为挤出了企业实体投资。此外,大 股东掏空具有明显的择时效应,仅在地方市委书记更替当年、下一年其具有较为显著的侵占 行为。本文研究结论显示,因地方领导人变更产生的不确定性是推动大股东利益侵占的重要 外部原因。
  • 详情 为何股价低估公司宣布股票回购? ——来自中国的证据
    在中国,公开市场股票回购良好的信号传递效果与其较低的采用率之间形成一对矛盾。 本文研究发现,A 股股票回购的宣布中存在择时效应:在市场下跌后,管理者倾向于在市场 即将回暖前宣布股票回购计划。这不仅传递个股被低估的信号,也传递出对未来总体市场的 信心,获取更高的超额收益。进一步的,本文从股权质押、高管持股与非国有企业性质视角 刻画管理者对资本市场的关注程度,发现择时能力来源于管理者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并且, 管理者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也会显著加强宣布股票回购的意愿。因此,由于市场的难以预测 与管理者的关注差异,导致企业的回购意愿较低。本文分析了为什么在同样面临低估时,只 有少部分公司宣布股票回购,将信号理论与择时理论相连接,更好地解释中国公司的股票回 购行为。
  • 详情 崩盘风险的测度、定价与择时
    股价的崩盘风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着眼于由错误定价引发的崩盘风险,本文通过机器学习模型为每个股票-月份样本计算得到样本外崩盘风险信息,逐年样本外预测精确性的均值为89.06%,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崩盘风险信息的有效性。本文对崩盘风险信息的进一步研究发现:(1)崩盘风险的截面收益具有较高的统计与经济显著性,且具有边际的定价能力;(2)当在投资策略中加入崩盘风险的截面信息执行因子择时策略时,样本外夏普比率约为未加入的2.05倍,显示出崩盘风险的截面信息对于因子择时的突出贡献。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表现为基于崩盘风险信息,能够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中市场与非市场的力量,从而有效地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 详情 中国私募基金经理是否具有择时能力?
    本研究对中国股票型私募基金经理的市场择时能力进行了检验,即这些私募基金经理是否具有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基金资产组合的市场敞口的能力。相比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策略和资产组合的调整更加灵活,因此更有利于体现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我们从收益择时、波动择时和流动择时三个维度来对中国的私募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私募基金经理具有一定的收益择时和流动择时能力,但是很少有基金经理具有波动择时能力。即一些私募基金经理可以通过预测市场收益和市场的流动性,来相应调整资产组合的市场敞口,但很少有基金经理可以通过预测市场波动来调整基金的市场风险敞口。同时,我们对回归结果进行了Bootstrap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显著的择时能力并不是由于运气因素所带来的。最后,我们也对结果进行了稳健性的检验。我们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私募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有助于加深理解市场的收益、波动性和流动性在资产管理和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 详情 期权隐含高阶矩的期限结构及收益率可预测性:来自A股期权市场的证据
    本文从含有时变高阶矩的条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出发,基于我国上证 50ETF期权数据,检验了期权隐含的风险中性各阶矩的期限结构中是否包含有助于预测市场收益率和波动率的有效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的数据降维方法,我们发现:在 2015 到 2020年样本期内,从 50ETF 期权的隐含方差和高阶矩的期限结构中所提取的因子能显著地样本外预测未来 2 至 8 周的市场收益,且该预测能力在控制了常见的经济预测变量后仍十分显著。并且,从期权隐含方差的期限结构中所提取的因子能样本外预测市场波动。基于上述市场收益率和波动率预测的择时策略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显著的经济价值。我们的实证分析表明:有别于已有文献中的经济预测变量,50ETF 期权市场可为投资者提供关于市场收益与风险之间短期权衡关系的特有信息。
  • 详情 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具有卓越的投资能力吗?
    本文首次利用手工收集的493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基金样本,并综合使用基于CAPM和FF3的8种因子模型从基金个体、基金组合、基金经理以往职业经历(分为公募系、券商系和民间系)等角度考察阳光私募基金绩效。实证研究发现:阳光私募总体上跑赢市场;其中,公募系和券商系虽无择时能力,却具备优秀的选股能力;民间系具有一定的选股能力,但存在糟糕的择时行为。我们还发现基于FF3的因子模型解释能力更强,其中GII-FF3模型能更有效的识别基金的择时能力。
  • 详情 赔了夫人又折兵?共同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对基金绩效之影响
    许多学术研究指出即使是专业且具有信息优势的基金经理人也可能存在不理性的投资 行为,最常被讨论是较慢卖出输家股票及较快卖出赢家股票的现象。然而,这些研究皆 着重讨论基金经理人的卖出决策是否理性,忽略基金经理人的买进决策可能也存在一样 的问题。如果基金经理人认为目前持有的输家股票未来可能会比赢家股票表现更好,他 们所采取的策略可能不只是较慢卖出输家股票,甚至会进一步持续『买进』输家股票。 因此我们推论,基金经理人持续买进输家股票可能是出自于理性:基金经理人拥有私人 信息,理性地相信这些输家股票未来会上涨;基金经理人持续买进输家股票也可能是出 自于非理性,即受到强化承诺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的影响。 所谓强化承诺系指管理当局面对一个已经遭逢损失的投资项目时,不但不会撤出资金, 反而会持续投注人力、时间以及金钱等资源。本文运用强化承诺的概念分析基金经理人 的投资行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具有强化承诺的基金经理人的买进决策如何影响基 金绩效。过去学术文献多集中在于基金经理人的卖出决策,本文的研究可补足这方面的 文献缺口。 本文参考 Odean (1998) 以及Odean, Strahilevitz and Baber (2004) 衡量处分效果的方法, 衡量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的倾向,藉以分析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的倾向对基金绩效的影 响。本文并进一步将基金整体净值绩效区分为股票资产绩效、非股票资产绩效。我们以 Daniel, Grinblatt, Titman, and Wermers (DGTW, 1997) 的方法衡量基金股票资产绩效。采 用此方法的理由有三,第一,可以检验共同基金的择股能力、择时能力及经理人持股的 平均风格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第二,DGTW 检验基金绩效是根据基金持股变动量,本 研究是根据共同基金的持股变动量来计算的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的倾向,两者衡量的基 础一致。第三,DGTW 的方法衡量基金经理人的能力可以避免交易成本与管理费用的 干扰。 本研究的初步结论如下。一,有强化承诺现象的共同基金的整体净值绩效低于没有强化 承诺现象的共同基金。二、有强化承诺的共同基金的择股与择时能力虽然较差,但是股 票资产绩效反而较佳,这是因为经理人持股平均风格对绩效有较大且正面的影响。三、 有强化承诺的共同基金使用非股票资产的操作较无效率;没有强化承诺的共同基金虽然 在股票资产的部份绩效较差,但是由于在非股票资产的操作上较有效率,因此有较高的 基金净值绩效。
  • 详情 考虑机会成本的算法交易策略
    为了减少市场冲击成本,高频交易者通常会将大额指令拆分为小额指令择机逐次提交,但同时也存在指令不能全部成交的风险。针对现有文献主要考虑指令全部成交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估计交易策略机会成本的方法,在最小化总交易成本的目标下,分析了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情形与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机会成本和择时风险情形下如何制定最优交易策略的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如果投资者只考虑冲击成本,或者虽然也同时了考虑机会成本但若所有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都相等,那么投资者最优的算法交易策略仍然是采用著名的交易量加权平均价格(Volume Weighed Average Price,VWAP)交易策略;如果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且对于所有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不一致但交易者能预先预期总的可执行指令大小的特殊情况,本文得到了此问题解的解析解,对于各交易时期指令成交概率不一致的一般情形,通过数值示例发现,对于不同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分别为递增、递减和U型三种不同情形,投资者同时关注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时最优指令提交策略(Market Impact and Opportunity Cost,MIOC)的总交易成本均小于VWAP交易策略;如果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机会成本和择时风险,通过数值示例发现,对于各交易时期指令成交概率分别为递增、递减和U型的三种不同情形,投资者最优指令提交策略(Market Impact, Opportunity Cost and Timing Risk,MIOCTR)的总交易成本均小于MIOC交易策略和VWAP交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