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

  • 详情 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与持久性的再检验---基于剔除机械效应的研究
    本文在剔除由资产规模变动引起的机械效应基础上重新检验了企业的融资行为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均值反转与持久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在剔除了这种机械效应后,企业的融资行为仍引致资本结构的均值反转现象,但因调整速度很低而使得均值反转的趋势不是很明显。同样地,在剔除了机械效应后,资本结构的持久性系数不再为正,企业的长期融资行为导致资本结构发生了偏离目标值的过度调整。这意味着Lemmon等(2008)所发现的资本结构持久性现象很可能是资产规模长期变动引起的机械效应所致,而不是企业长期融资行为的结果。总之,在剔除了机械效应的影响后,我们没有发现支持动态权衡理论的足够证据。
  • 详情 解禁“大小非”的市场效应分析
    本文通过事件研究发现,股价对可提前预期的“大小非”解禁事件做出了缓慢而持久的负面反应;解禁后“大小非”的实际减持增加了股票供给量,成交量有持久性的增加。截面回归证实这些解禁效应可在“股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理论框架内得到解释,发现解禁点附近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与解禁比例呈现负相关关系,但当上市公司为政府控股,解禁后的公司财务状况有所改进时,或解禁股票的套利风险较高时,累计异常收益率都相对较高。在市场信息效率较低和股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条件下,限售条款是一项巧妙的制度设计,它保证了序列股改的顺利推进,但也可能造成解禁前股价泡沫的积累和解禁后股价的崩溃。
  • 详情 动态通胀目标、外生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
    本文建立了一个在货币政策中包含动态通胀目标的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和反事实仿真方法研究了消费需求冲击、生产率冲击、货币供给冲击、通胀目标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DSGE模型对于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实证支持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不可观察的动态内生通胀目标的假设,该目标对生产率冲击做出正向响应、对消费需求冲击做出负向响应,而且这种响应机制能够起到稳定通货膨胀的作用,但它对产出和就业的稳定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非常短暂,但生产率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持久性;消费需求冲击对消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对其它变量的影响相对较为短暂。
  • 详情 汇率决定与央行干预——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研究
    本文基于1994~2005年人民币外汇市场制度特征,构建了一个央行频繁干预情形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微观结构模型。该模型发现:即使宏观基本面没有出现变化,汇率也依然会发生波动,指令流的变动是短期汇率波动的根本推动力。指令流通过交易商层面的短暂性资产组合效应和市场层面的持久性资产组合效应对汇率波动产生影响。我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护日内涨跌幅限制下外汇市场有充分的流动性,必须被动地入市干预,中央银行的干预量由汇率决定模型内生决定。本文为人民币外汇市场参与者和监管当局初步打开了人民币汇率形成的“黑匣子”。
  • 详情 股市震荡、基金行为与市场质量——基于沪市基金交易账户的经验证据
    为揭示证券投资基金行为对市场质量的影响,论文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视角出发,利用沪市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账户,重点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仓位变化对市场质量(流动性、波动性和信息冲击度等)的冲击效应。在研究过程中,利用2007年基金交易数据和市场运行数据,构建流动性三维指标(宽度、深度和即时性)、GARCH模型拟合的异质波动率指标、以及即期冲击和持久性信息冲击指标,利用横截面模型分析基金交易行为对价格的冲击和交易的私人信息。实证结果表明,基金投资行为受到市场情绪和正反馈效应的推动,导致证券投资基金非理性特征突出。无论市场上涨抑或是下跌、基金增仓抑或是减仓,基金参与程度越高、增仓幅度越大,其对市场的流动性冲击成本越大,尤其在“2.27”、“5.30”暴跌期间。在波动性冲击上,基金显著性加仓行为带来较大的异质波动性,但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牛市调整阶段可以起到部分维稳作用。
  • 详情 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特定经济结构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针对我国汇率和利率制度的特殊安排,本文首先建立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以体现 我国特定的经济结构。我们证明,在外生变量的约束下,我国存在一个产出、价格、货币供给、 出口和进口相互作用的一般均衡系统。然后本文以理论模型作为指导,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 (SVAR)模型以估计系统的动态调节特征。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我们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 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结论是:升值对国际贸易的作用过程呈现“J 曲线”效应;升值减少了内生 货币发行并确有助于抑制价格水平;升值在短期内降低了总产出,但长期内则稍有助于产出增 长;升值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本文还阐述了升值动态作用的经济学机理,并据此提出 了政策建议。
  • 详情 相对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相关性研究
    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和相对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若通货膨胀和相对价格波动存在相关关系,则微观层面的相对价格波动将藉由通货膨胀渠道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检验了中国经济中,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变化率和相对价格波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其理论和实际含义。而后通过建立VAR模型,分析了通货膨胀-相对价格波动在宏观经济系统内的传导关系,并分析了传导效应的持久性。
  • 详情 基于BEKK模型和失败检验法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和债市的波动相关性分析
    本文基于多元GARCH模型中的三元对角BEKK模型分析了沪市基金与股票和国债的波动相关性以及深市基金与股票和国债的波动相关性,并通过失败检验法得出波动相关的具体数值。研究认为:沪深两市基金市场与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都具有显著的时变方差特征和波动持久性;上证基金市场与上证股票市场存在30%左右的正向波动相关度,而深证基金市场与深证股票市场的正向波动相关性很小;两市基金市场都与国债市场存在较大的负向波动相关性,波动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效应。
  • 详情 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持久性分析
    有效市场假说遭到了越来越多的置疑,Peters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本文将R/S分析方法和关联维数分析方法应用到上证综合指数以及深圳综合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不能拒绝EMH理论。
  • 详情 中国证券市场股票收益的持久性的经验分析
    股票价格波动是呈现出纯粹的随机游走, 还是遵循一个有偏的随机游走过程或分形布朗运动?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50年代初,赫斯特提出了一种研究以上过程的新方法―R/S分析;1972年, 曼德布罗特首次将R/S分析应用于美国的证券市场, 分析股票收益的行为。接着另外许多学者(Peter, 1989; Huang. and Yang, 1995)用R/S分析研究其它国家的证券市场,得出了不同有价值的结论。本文将R/S分析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 研究股票收益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我国的股票收益遵循有偏的随机游走, 价格不能对信息做出及时充分地反映,收益序列呈现出持久性, 今天的股票价格影响未来, 时间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