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

  • 详情 R&D 投入、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研究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采用2005 和2006 年数据,研究了大股东控制 下的R&D 投入与企业市场价值关联性,本文重点分析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产权属性和股权 制衡度对R&D 投入与市场价值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R&D 投入与上市公司市场 价值正相关,但并不显著;(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R&D 投入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关系 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3)产权属性对R&D 投入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关系具有负向调节 作用,但不显著;(4)股权制衡度对R&D 投入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 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非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R&D 投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 市场价值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市场价值显著负相关;对于国有制造业上 市公司来说,R&D 投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市场价值显著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 比例与企业市场价值显著正相关。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
  • 详情 企业捐赠动机考察:自利,还是利他?(博士生论坛征文)
    近年来对企业捐赠行为的动机考察越来越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课题。其中,企业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捐赠一直是经济学家愿意理解和接受,并一再来证实的观点;而对于这其中是否存在利他动机持有争议,也缺乏实证证据。本文基于全国12个城市1268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和Tobit模型,在控制住自利动机影响企业捐赠的渠道后,估计了利他动机对企业捐赠行为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我们有显著的证据可以认为企业的捐赠行为背后有利他动机在起作用。
  • 详情 终极控制权、法制环境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
    在股权集中、投资者法律保护弱的中国市场上,上市公司高额持有现金水平是否出于控股股东侵占需要?若答案肯定的话法制环境改善能否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本文基于2004-2008年上市公司数据,通过采用面板数据方法中的固定效应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代表控股股东侵占的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公司现金持有比例越高,而在投资者法律保护好的情况下,分离度对现金持有比例的影响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对现金持有与公司价值产生显著为负的影响,投资者法律保护对现金持有与公司价值产生正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从公司治理角度揭示了中国企业高额现金持有现象产生机制及市场影响,同时也从现金持有角度提供了控股股东侵占的新证据。
  • 详情 基于股权结构浅析上市银行公司治理
    近几年,国家对商业银行单一股权结构进行改革,以期在股权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促进银行治理绩效提升。股权结构体现着股东之间的相对地位,是解决董事会与股东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也是公司治理的基础。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控制权结构,进而决定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及运作,并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对整个公司治理的效率发生作用。本文以截止到2009年末上市的14家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比分析银行不同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在当前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与高度集中型及高度分散型的股权结构相比,股权相对集中的几个股东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 详情 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的内生性问题研究
    本文从内生视角出发,使用动态GMM模型分析我国2004——2009年52家商业银行董事会构成,结果发现:(1)我国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具有“内生构成”属性,董事会职能运作的成本与收益是其主要决定因素;(2)银行业特有的外部管制有限的提升了董事会治理水平,而政府干预会扭曲董事会结构的最优选择;(3)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的运用节约了大规模董事会的运行成本,同时能够弥补董事会独立性低的缺陷,成为现实约束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次优选择。因此,在控制权重新配置、创新监管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商业银行自主选择高效率的董事会是未来银行董事会治理改革的重点。
  • 详情 有关宏观经济的短期动态稳定性----兼论宏观经济管理的工程智慧
    全球金融风暴对已有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实用性提出了挑战,主流理论的比较静态分析显然不能解释目前急剧变化的经济现实。本文从某些工程常识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逻辑,分析了宏观经济系统的短期动态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宏观经济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些实用逻辑和思想方法。
  • 详情 融资优序理论新证:公司债、可转债和增发股票宣告效应的比较分析
    通过事件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布公司债、可转债和增发融资公告所产生的宣告效应进行研究,检验融资优序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形式。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通过“择时”来确定公告日期,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融资公告前会产生显著的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公告后产生显著的负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总体上会产生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与国外的绝大多数研究不同,在我国可转债融资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要显著的高于增发融资,增发融资的累计平均收益率又显著的高于公司债融资,而且上述的结果均是稳健的,本文认为产生以上结果主要原因是研究区间内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证监会对再融资的严格控制。
  • 详情 管理层和总经理的隐性激励和企业绩效——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管理层的激励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在构建管理层和总经理隐性激励的相关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总经理初始身份控制下的回归模型,研究相关指标和企业绩效的关联,结果表明:管理层平均年龄、任职年限、教育程度和企业绩效正相关,总经理年龄、学历、外部聘请、创始人和企业绩效正相关,总经理更换工作单位次数、总经理任职情况、任职年限和企业绩效负相关,支持“管理权力论”假说。重要的是,不同初始身份的总经理,所看重的激励是不同的。
  • 详情 资产泡沫能消除经济动态无效吗——基于AMSZ准则扩展与中国数据的检验
    在经济运行动态无效的情况下,通过引入资产泡沫可以调整经济趋于动态有效。这就为控制资产泡沫带来一种干扰。本文在“AMSZ准则”扩展的基础上,用中国1985~2007年的数据做出检验,得出自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引入资产泡沫消除经济动态无效的不可取;而在提高劳动收入的基础上扩大消费需求才是正道。
  • 详情 终极所有权、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基于控股股东决策视角的研究
    本文在现有“制度环境与债务融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终极所有权研究公司债务融资问题。理论上本文首次基于控股股东决策视角,通过动态模型研究发现,在利率管制的中国市场上,投资者法律保护不足及控股股东的存在,导致公司过度债务融资,政府干预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行为,控股股东现金流权可以有效抑制过度债务融资。实证研究表明,控股股东现金流权与过度债务融资显著负相关,法制环境的改善、政府干预减少显著降低了过度债务融资规模及过度长期债务融资。这一研究在验证本文理论分析的同时,为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占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