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

  • 详情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就业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如何扩大就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企业宏观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指标,并基于中国31个省份代表性报纸构建中国省级行政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劳动力就业规模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劳动力就业存在破坏效应,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劳动力就业的不利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主要通过减弱企业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感知度、缓解企业融资压力和减弱企业金融化动机的途径缓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劳动力就业的破坏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缓解作用在东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地区和国有属性企业效果更强。此外,数字化转型对第三产业和中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的缓解效果更强,有助于提升就业质量。本文基于企业数字化角度为高效减轻经济政策不确定对劳动力就业的破坏效应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稳就业”效应 ——基于产业关联度视角的研究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实施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在内的“逆周期”财政调节政策对促进企业劳动力雇佣、实现“稳就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产业关联度视角出发,基于2010-2016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债务置换政策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务置换具有“稳就业”效应,并且与政府关联度更高的基建行业受到债务置换影响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债务置换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欠款偿还缓解企业流动性约束,改善企业预期等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力雇佣。本文的研究对准确评估2024年开始的新一轮债务置换政策效果,优化“逆周期”财政政策设计、实现“稳就业”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 详情 金融开放与企业产品竞争力——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本文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金融开放对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此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一是竞争压力倒逼效应,推动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和提升创新能力,重塑竞争优势。二是资源配置效应,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改善融资环境和拓展出口渠道,帮助企业实现要素升级,进而增强产品竞争力;(3)异质性检验发现,政策效果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盈利能力低及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低样本中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金融开放对企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供了微观证据。
  • 详情 全球强制性ESG披露政策与中国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基于中国出口贸易的证据
    气候信息披露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合并中国上市公司和海关数据,基于各国强制性ESG披露政策的自然实验,考察其对中国出口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目的国强制性ESG披露政策对中国出口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具有增进效应,供应商企业的主动模仿和客户倒逼是重要的实现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当中国出口供应商为污染型企业、面临较高的外部环境关注度,及目的国强制性ESG披露政策执行更为严格时,政策效果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出口供应商企业气候信息披露的完善不仅有助于增加企业对实行强制性ESG披露政策国家的出口,而且能够提升供应商企业未来的经营绩效。本文丰富了气候信息披露影响因素与实现机制的研究,增强了对强制性ESG披露政策的理解,对构建可持续供应链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金融摩擦、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 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气候投融资缺口是制约人类气候适应进程的全球性难题,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支持气候适应性投资,是我国现阶段应对气候风险冲击提升经济韧性的重要议题。本文构建嵌入气候适应型财政货币政策的气候灾难风险模型,考察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的产生机理以及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缩小缺口的效果。研究发现:第一,气候灾难风险冲击增大、金融摩擦上升会扩大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第二,气候适应再贷款政策通过降低金融摩擦产生的信贷风险溢价,气候适应补贴政策通过定向补贴气候适应性投资的边际收益,分别从金融供给侧和企业需求端缩小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第三,气候适应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支持气候适应性投资,能够有效缓解气候灾难风险对经济金融系统的负面冲击,两类政策对经济金融系统的支持效果存在差异,并且政策协调搭配具有更强的经济金融稳定效果。第四,为完全弥补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气候适应再贷款和气候适应补贴的最优政策支持力度需要根据气候灾难风险冲击大小动态调整。两类政策均能够提高社会福利,并且政策协调搭配相较于单一政策具有更高的社会福利增进效果。
  • 详情 政策赋能、数字化转型与企业ESG
    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从数字经济的视角,探讨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与企业ESG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的ESG绩效,激发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动力,尤其是对企业的环境治理(E)和社会治理(S)维度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体现了数字化政策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规范约束的作用。第二,机制研究表明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使明显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此外,区位导向性政策可以有效规范约束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促进企业ESG绩效的提升。第三,大数据试验区能够更好地促进东部地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并未实现均衡发展,仍存在区域和企业间差异。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以大数据试验区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政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也为地方政府依托大数据试验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 详情 气候适应性投资、气候韧性与宏观经济政策支持
    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支持气候适应性投资,从而提升气候韧性,是现阶段推进气候适应性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在动态测度气候韧性的基础上,为气候适应性投资提升气候韧性的效果提供初步证据;然后构建嵌入气候适应型财政货币政策的气候灾难风险模型,考察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的产生机理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效果。最后进一步讨论最优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与政策组合。研究发现:第一,气候适应性投资能够显著增强经济的抗气候风险冲击能力以及冲击后的反弹能力,有效提升气候韧性。但由于银行、企业道德风险以及气候适应性技术约束的存在,气候适应性投资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由此产生。第二,气候再贷款政策通过缓解银行道德风险引起的贷款利率溢价;气候适应补贴通过补偿适应性技术门槛产生的投资调整成本,能够有效缩小气候适应性投资缺口。但企业道德风险会削弱两类政策的实际效果。第三,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支持气候适应性投资,能够有效缓解气候灾难风险对经济金融系统的负面冲击,其中气候再贷款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金融层面,气候适应补贴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加显著。第四,为完全弥补气候适应性投资的缺口,最优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随着气候灾难风险升高需要不断增强。但气候再贷款政策会受到零利率下限的约束,过低的气候再贷款利率不利于社会福利改进,气候再贷款政策搭配使用气候适应补贴政策能够更好地增进社会福利。
  • 详情 “双碳”背景下环境治理政策的协同降碳效果与增效机制研究 ——来自蓝天保卫战和企业碳排放的证据
    旨在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质量型环境治理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协同降碳,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是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亟需解答的关键问题。特别地,签署《巴黎协定》以来,中国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然而,受限于数据可得性,现有研究尚未提供这一时间段内的定量分析直接证据。本文使用新近的企业层面较为精细的碳排放数据,基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国发〔2018〕22号)的研究场景,系统分析了“双碳”背景下空气质量目标政策的微观降碳效果与增效机制。研究表明,蓝天保卫战能够协同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平均降幅约为15%,单个企业年均降碳量约为1.2万吨。这一效果主要由碳排放总量下降驱动,而非以生产活动收缩为代价,也未引起区域间和产业链上的碳泄漏问题。并且,与现有研究强调行业结构调整不同,本文发现高碳排放企业也实现了显著的减排效应。增效机制方面,蓝天保卫战主要通过促进企业绿色低碳投资发挥作用,而人力结构优化、绿色研发创新等机制尚未明显起效,同时缓解融资约束有助于提升协同降碳效果。本文的研究表明,进一步完善现有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体系,辅以大规模节能降碳设备更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及绿色金融等组合措施,能够有效兼顾环境、气候和经济效益,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详情 子女升学压力、班级同群效应与家庭课外教育投资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课外教育投资竞争激烈问题不断凸显。“双减”政策正是对上述现象的及时纠偏。为了进一步科学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增强教育获得感,厘清家庭课外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必不可少。家庭在课外教育投资中除了遵循经济学传统的“成本—收益”权衡框架外,特定的环境变化以及临近群体的表现对于家庭教育决策也存在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运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 学年数据,以子女就读毕业班所产生的升学压力作为外生冲击,实证发现:与非毕业班的学生相比,毕业班内部存在的同群效应不仅扩大了由升学压力带来的特定家庭课外教育现金支出增加的幅度,并且提高了子女课外学习投入时间的增加幅度。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利用工具变量缓解模型内生性后,上述结论不变。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城市户口、父母期望子女入读本科、子女成绩欠佳以及父母督促子女学习的家庭中,同群效应的效果显著。拓展性研究发现:家庭课外教育现金支出增加对于提高子女就读毕业班时的学科绝对分数具有积极效果,但未能显著提升其相对排名,这是家庭课外教育投资“内卷化”的深刻体现。文章基于子女面临升学压力的现实,对班级同群效应机制的考察为解释课外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 详情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观影响研究 —— 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为评价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本文基于企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首先,基于企业债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开市场操作所形成的政策利率(以下简称 OMO 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乘数效应。其次,基于上市企业财务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OMO 利率对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存在显著的正向传导效果。最后,非对称性的研究结果表明,OMO 利率上升对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推升效果显著大于下降时的降低效果。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从实体经济角度而言,公开市场操作是高效率的货币政策实施工具,其所形成的OMO 利率是有效的货币政策测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