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 详情 亚洲经济体银行业跨境信贷联系的测度与分析
    内容提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说明银行业在跨境金融联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跨境金融联系愈加紧密,本文以 2016-2021 年 14 个亚洲经济体银行业的未偿债权与债务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构建了亚洲经济体银行业跨境信贷网络,并使用网络分析方法对该信贷网络的结构特征、重要性节点以及中日银行业的跨境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16-2020年亚洲地区各经济体银行业之间的跨境关联越来越紧密,全球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在 2021 年逐渐显现,使得各经济体的跨境信贷联系明显收缩:新加坡在亚洲银行业跨境信贷网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印度的跨境关联强度不断提升,其重要性逐渐增强:中国银行业对外发出的跨境关联强度增幅显著,在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贷出方的角色,重要程度显著上升,而日本银行业的跨境关联强度无明显增幅,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本文为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以及亚洲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启示。
  • 详情 亚洲区域跨境信贷网络的测度与分析——兼论中日银行业的地位变化
    本文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2016—2021年14个亚洲经济体银行业的未偿债权与债务的多边季度数据为样本,利用欧式距离对各经济体银行业之间的信贷联系进行了测度,由此构建了亚洲区域跨境信贷网络,并分析了网络结构的动态特征以及中日银行业在其中的角色、重要性和跨境联系。结果表明,2016—2020年亚洲区域跨境信贷网络结构呈现出高密度、高聚类系数的特征,中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是网络核心,外围经济体则有向核心靠拢的趋势。从网络动态特征和节点重要性来看,中国银行业在亚洲区域跨境信贷网络中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尤其是资金贷出方的角色显著增强。与中国大陆联系最紧密的经济体分别是澳大利亚、土耳其和印度,但港澳台地区与中国大陆的关联强度却不如预期。日本银行业在亚洲一直是重要的资金贷出方,与其联系最紧密的经济体分别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此外,新加坡,澳大利亚、巴林银行业在亚洲区域网络中发挥显著的桥梁作用。自2021年开始整个亚洲银行业跨境信贷联系明显减弱,这可能与全球疫情的冲击有关。本文为中国银行业跨境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亚洲区域金融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了政策启示。
  • 详情 数据机构在金融领域的功能及监管研究
    近几年, 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明显趋势。 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海量数据需求, 促使数据行业快速成长。 而数据机构作为数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不断地渗入到金融服务领域之中, 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结构, 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同时也产生了包括数据隐私泄露、 算法歧视、 数据垄断等在内的一系列风险。 如何做到既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数据机构的服务实现产业赋能, 又有效规避双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成为了大数据时代金融监管的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按照金融机构与数据机构合作的四大主要应用场景具体分析了数据机构在金融领域的功能, 以及双方在开放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其次, 本文选取美国、 欧盟、 英国、 新加坡、 中国香港五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详细梳理了国际上为了防范第三方数据公司为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相关的监管经验。 最后, 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国内对于金融领域第三方数据公司的监管现状, 以及我国国情, 提出四点监管对策建议。
  • 详情 【博士生论坛征文】海外上市地点和企业投资效率——纳斯达克、香港、新加坡上市企业比较
    本文研究海外上市地点和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香港和新加坡在信息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相差不大,而纳斯达克在这些个方面均存在显著优势。采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作为衡量投资效率的指标,通过对在三地上市的国内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进行分析,本文发现相比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而言,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其投资对内部现金流依赖最弱,而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的企业则相差不大。在控制了三地上市企业的各种差异,如企业规模、企业投资额以及行业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纳斯达克信息环境优势和制度环境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 详情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对新加坡汇率制度的实证研究
    新加坡将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BBC制度又是中间形式汇率制度的一个典型,故研究其汇率的运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5年人民币汇改隐含BBC的逻辑,所以本研究对理解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机制也会有所参照。本文在多元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引入外汇市场压力变量并采用了多结构改变模型(MSCM),通过对新加坡1999年以来的数据测算得到其BBC汇率制度的各组参数,包括汇率篮子的权重分配、权重调整的时点、新元对整个篮子的长期升值趋势和外汇市场干预程度。本文还对比了分析所得结果与新加坡金管局定期对外公布的货币政策立场,发现二者的匹配程度比较好。
  • 详情 股指期货境外交易的联动影响研究
    研究境外股指期货市场与国内股指现市之间的价格发现和波动溢出过程,有助于深化股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理论,识别各个市场在价格发现中作用的大小。本文以香港H股指数期货与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为样本,研究境外异地上市股指期货与国内现货市场之间的价格发现、波动溢出等的联动影响。研究发现香港H股股指期货是大陆主要股指的Granger原因,其波动也会溢出到大陆股市。而新加坡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对大陆股市不存在明显的均值和波动溢出效应,更多受到大陆本土市场的影响。最后,论文给出了研究结果对我国开展股指期货的启示。
  • 详情 征文通知:"并购论坛2009: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经济安全"
    “并购论坛”是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发起举办的一次高水平并购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于2009年11月14-15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办,主题为“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经济安全”。全称为“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Forum 2009: Value Creation, Industry Restructure and Economic Safety”,主题是在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领域进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内容涉及并购与价值创造、产业重组与产业升级、产业重组与经济转型、外资并购与经济安全等多方面。计划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20名左右国际学者参加。
  • 详情 反思中航油:衍生品风险管理 重在实时监控
    2004年底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巨额亏空而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中航油本身,中国国企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又一次成为海外金融界和投资者的议论热点。 导致中航油事件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在风险管理与监控上的明显漏洞,是造成中航油事件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面对变化莫测的全球衍生品交易,没有先进的实时计算机风险监控系统,对境外企业的管理和对交易风险的监控只会是一句空话。 当然,对国企的风险监控将是一个牵涉面很广、时间很长的系统工程,但随着监管制度的加强和实时风险监控系统的实施,以及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类似中航油事件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 详情 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及其治理结构与内部管理控制--基于某海外上市公司的实地研究
    文章大纲 1. 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进程 2000年,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话题。2000年4月、6月、10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联通前后分别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共募集资金上百亿美元。 2001年底,国家有关部门表示:今后5年,中国将会重点支持一批大集团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某著名投行的中国研究部主管表达了乐观的估计:预计未来两年将有300家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包括香港、美国及新加坡等。 伦敦交易所亚太区市场拓展总监也表示,尽管目前在该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只有6家,但相信这个数量在最近几年内会成倍增长。2001年11月,高盛公司代表在广东省省长顾问会议上指出,海外上市的中资公司股票被低估的现象,可望于2002年中期消失。 面对可能再次出现的海外上市热潮,对历次海外上市热潮的冷静分析是必要的。 1. 1外上市历程回顾 历次海外上市高潮的回顾与总结:上市时间 上市地特征 上市企业的行业特征, 1. 2外上市动机探究 不同类型企业海外上市动机研究:国有企业―企业改革,行业重组 高科技企业 1. 3外上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法律法规 价值取向 监管与评价方式 1. 4外上市带来的利益冲突 国内消费者与海外投资者之间 2. 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 2.1 公司治理结构 2. 1。1股权结构 2.1.2董事会职能 2.1.3监事会职能 2.1.4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与任命 2.1.5治理结构机构设置的评价 2.2 公司内部管理控制 2.2.1企业组织结构设置 2.2.2 子公司控制 2.2.3财务管理及财务信息管理 2.2.4价格管理 2.2.5中级以下管理人员的任命与业绩考核 2.2.6 内部管理评述
  • 详情 中国股市与世界其它股市之间的大风险溢出效应
    本文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A股、B股和H股之间,中国股市与世界其它股票市场之间的极端风险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A股与B股之间存在着强烈的风险溢出效应,B股大幅下跌的信息可用来预测未来A股大幅下跌的可能性;A股和H股之间,尤其是B股和H股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风险溢出效应;B股,尤其是H股,与世界其它股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与此相反,A股虽然与韩国、新加坡股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溢出效应,但它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世界主要股市之间不存在任何风险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