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注意

  • 详情 A股关联公司的股票动量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分析师共同覆盖的视角
    本文基于有限注意力假说, 用分析师共同覆盖构建公司相关性, 检验了 A 股市场关联公司之间股票的动量溢出效应. 研究发现, 以共同覆盖分析师数量作为权重构建的关联公司股票加权平均收益率, 能正向预测焦点公司未来 1∼12 月的收益率, 基于关联公司收益率构建的多空组合可获得 10%∼12% 的年化超额收益; 在截面回归中, 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较同行业或同地区公司的动量溢出效应更强. 异质性分析表明, 在拥有更多分析师共同覆盖、非明星或低学历分析师共同覆盖, 以及焦点公司股票被更多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持有时,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更强, 说明该效应的成因与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带来的行动迟缓和反应滞后相关. 本文的工作对 A 股市场跨资产动量效应给出了全新证据, 对市场监管与投资者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 详情 A股关联公司的股票动量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分析师共同覆盖的视角
    本文基于有限注意力假说,用分析师共同覆盖构建公司相关性,检验了A股市场关联公司之间股票的动量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以共同覆盖分析师数量作为权重构建的关联公司股票加权平均收益率,能正向预测焦点公司未来1~12月的收益率,基于关联公司收益率构建的多空组合可获得10%~12%的年化超额收益;在截面回归中,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较同行业或同地区公司的动量溢出效应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拥有更多分析师共同覆盖、非明星或低学历分析师共同覆盖,以及焦点公司股票被更多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持有时,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更强,说明该效应的成因与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带来的行动迟缓和反应滞后相关。本文的工作对A股市场跨资产动量效应给出了全新证据,对市场监管与投资者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 详情 极端收益冲击 、 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股价信息含量的视角
    机构投资者对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市场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极端收益的冲击可能会导致其注意力分散,从而抵减前述的正面效果。本文基于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导致股价信息含量显著下降。这一关系在企业所处的治理环境较差、内部治理水平较低、信息环境较差、股票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力分散导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频率、交易活跃度均显著下降,且显著降低了企业价值。此外,基金层面的实证分析表明,注意力分散显著降低了基金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综上所述,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导致其外部监督效果和知情交易积极性均显著下降,从而降低了市场的定价效率。本文的发现揭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等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有机关联,凸显了系统性地进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 详情 基于有限注意的排行榜效应研究——来自上海股票市场的证据
    本文通过对股票涨幅排行榜这一独特的注意力吸引事件进行深入考察,利用2006年1月到2009年4月的沪市交易数据,实证发现以财经媒体所披露的前十名涨幅排行榜的公共信息构建股票组合,在次日可以获得比相应对照组合高出0.67个基本点的超额收益,即存在所谓的排行榜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有限注意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证解释,发现以新闻条数所构建的榜内外注意力差异能够有效地解释排行榜效应,实证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注意力驱动的投资者交易行为是排行榜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
  • 详情 我国股市盈余公告的“周历效应”与“集中公告效应”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有限注意”观点,本文检验了我国股市盈余公告后投资者对于不同公布时机盈余信息的不同反应,发现我国盈余公告存在显著的“周历效应”和“集中公告效应”。同时,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盈余信息披露时机时,倾向于在周六公布坏消息以减少投资者的关注程度。
  • 详情 公众注意力是否会引起股票的异常收益?——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
    本文考察了公众注意力与股票月度收益之间的关系,发现大众媒体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度越高,在接下来一个月中,其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越低。以2000年8月到2008年1月作为样本区间内,通过买入低关注度的股票卖出高关注度的股票构建的零投资套利策略具有显著的盈利性,其平均溢价为0.46,经Fama-French (1993)的三因素模型调整后仍然显著,这与Fang和Peress (2007)的结论是一致的。然而,本文发现这种异常收益主要来源于高关注度的股票组合的弱势表现,而不是来自低关注度股票的“未报道信息溢价”,这一点与Fang和Peress (2007)所提出的信息补偿假说相悖,却与基于“有限注意”的“过度关注弱势”假设一致。此外,基于公众注意力的异常收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引入反转策略组合的四因素模型所吸收,这说明“收益反转”与“过度关注弱势”可能具有相同的行为动因。